现在的高校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致使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压力很大,一方面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另一方面就是校级领导的压力,夹在中间实在不好受,但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查阅了很多资料,什么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就业市场、细化指导服务,但就其实效来讲,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这其实与很多因素有关,国家整体的产业结构决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不够大,致使岗位的数额不能满足现有待就业的人数,
另外,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扩招初期还能缓解一下就业的压力,但人口基数的庞大,致使就业压力后移,这几年逐步体现出来,现在所谓研究生的实际“生产质量”――职业水平与前些年的本科查不多,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看到就业的严峻。还有,现在学生的就业时的心理期望值与其所能创造的实际价值有一定的距离,其中包括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等,整体表现比较浮躁。反而,现在的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市场,“订单式”培养模式一词也随之而来.
所谓“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相关的企业单位联合,按照企业所需人才要求和标准进行培养,同时签订就业意向,在学生入校之初就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目标比较明确,学习有了方向性。从投入和产出比来计算,由于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比较低,他们对于学习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和高校本科生相比比较少,因此对产出的期望值也没有综合类本科生的期望值那么高,在就业的过程中反而会占到优势。不过这所谓的优势可能在“就业率”上了。不过,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国家的发展也不仅仅需要订单式的学生,高校的定位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建设什么样的高校,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领导要十分清晰,也就是你要培养技术性工人,还是要培养研发型人才,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将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这也是影响当前就业率的一个因素。
因此,高校要有自己的发展规划,要分层次的培养方式,从国家整体的发展规划来讲,不能因为某个专业暂时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就停止了该专业的招生,停止了某学科的发展。还是要从全局的角度对一些基础性学科加大投入的力度,只有从国家层面上体现一种平和的心态,抵制急功近利的思想,才能从整体上转变全民的浮躁心理,整体上提高就业能力。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