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税在与竞争力脱节?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国家税务总局相继评出了“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纳税500强”。首先我们要祝贺这些企业取得的成就,但从中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的“软肋”。
第一,高盈利企业和纳税大户均与行业垄断有密切关系,而纯粹自由竞争的企业很少。两个名单中的前十名尤其突出。“中国企业500强”的前10强,石油占两席,电力占两席,电讯占两席,金融、银行占三席。“中国纳税500强”中,石油、石化居第一、第二、第四的领袖地位,其次银行占两席,烟草占三席,钢铁占两席。而靠市场吃饭的汽车、家电根本排不上前十。百强中石油双双夺冠而10强中民企一个没有。
第二,高盈利企业和纳税大户均是国有大企业。其特点是万一大市有个风吹草动,政府会用国税全力支撑。另外,国家经济主要是靠500强中的少数国有大企业的纳税,已占2005年全国税收总收入的20.46%。500强中利润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84家,却占500强利润的85%。又如中石化在整合下属上市公司之后,中国石化市值已占整个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其作用非同小可,中石化停牌就使股市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而这种不平衡的集中度还在迅速发展。这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谓有喜有忧。喜在战略资源、财源直接掌控在政府手中;忧在一旦这些企业有个闪失,政府便在一线没有缓冲的余地。
第三,列在排头的企业技术含量多偏低,国际竞争实力有限。一旦资源价格大幅下跌,不盈反亏则国家将不堪重负。同时,我国企业在高科技产业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拉大,万不可盲目乐观。以全球信息技术20强为例,美国占15席,以色列占2席,瑞士、法国、英国各1席。日韩还肯定在我们前边。
第四,利税大户少有国际影响。据调查,日、美民众知道中国名牌的极少,只有千分之一二。中国有“世界工厂”的美称,但中国产品广告在重大国际活动上甚是罕见,世界杯足球赛上我们远不如韩国企业。品牌就象征着企业的实力。而在国外有些影响力的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却上不了纳税榜的前列。
第五,百强、百税企业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九五”期间,GDP平均增长8.6%,增加就业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9.5%,就业反而减少了56万人。这与高增长企业多是资金密集型有关,显然,这不是我们希望的。
总之,在我们为国家成就欢欣鼓舞的同时,还要看到影响持续发展的短板。南非、印度等国家,极力扶植民族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全力支持他们“自主”兼并弱势企业。在拥有一定实力时,再进一步兼并国外企业,补其短,使之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跨国公司。此发展之势十分强劲。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企业?
而我们呢?缴税大户企业,显然缺乏令人信服的市场竞争力;而经受了多年市场考验的名牌企业其最基本的获利能力却很有限。这就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如果我们还承认市场是真正锻炼企业的惟一平台,那我们该为企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环境?
在此背景下,我们万万不可浮躁,急于求成。即便是获利能力尚佳的垄断性企业,一味通过行政命令拼凑成“大企业”,其结果也未必有利于提升甚至保持其持续的获利能力。只图制造一时的表面优势,制造一时的政绩,而忽视企业真实竞争能力的“科学提升”,那难免会事与愿违,后果将是很危险的。
什么时候,当中国的“百强榜”与“利税榜”和“就业榜”能够更加对应,企业的利税贡献能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相对应,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能与中国企业的全球影响力相对应,那时才是我们为企业名副其实地全面强大而额手相庆的时候!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