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0年美国学者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后,很快便引发了核心竞争力的全球研究热潮。国内许多企业更是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企业竞争的“核武器”。但是,过去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往往习惯于以传统的牛顿单质点科学哲学为逻辑起点,而忽视了系统科学的运用。我们认为,以单质点为基础的近代整体观,无法解释核心竞争力的复杂演化过程。因此,有必要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基于系统思考的核心竞争力特征
企业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而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复杂系统的子系统,根据现代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整体性、能动性、相关性和涨落性。下面,笔者运用系统的基本特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
1.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由诸多元素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作用所构成的一个有组织整体。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结构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等,都是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诸多元素会以不同形式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对核心竞争力的演化产生重大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性又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和革新性。核心竞争力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当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某种发展态势,不会因为某些偶然因素发生改变。但是,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性又表现为相对的保守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阻碍企业的变革。核心竞争力的变革性,是指当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某一要素得以强化,或流入企业的物质流、能量流或信息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方向相一致,那么,这会使核心竞争力的有组织整体更加稳定,并且表现出更大的作用力,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周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核心竞争力的能动性。核心竞争力的能动性,是指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与企业内外部环境之间不停地进行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各个部分之间发生不同形式的改变。核心竞争力的这种能动性又可表现为主动能动性和被动能动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会主动地改变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以使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核心竞争力本身也会在这种自我调控中得以加强,以整体的形式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各种要素会对核心竞争力发生作用,使构成核心竞争力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被动地发生改变,使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或弱化。这种主动能动性和被动能动性是构成核心竞争力不断演化的动因之一。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资源构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得这种能动性的作用形式、方向、力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结果使得不同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效果,这也使得核心竞争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
3.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是指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各局域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密切关联,彼此影响,相对独立,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变,形成新的有组织整体。因此,我们在对核心竞争力各要素进行分析时,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孤立强调某一方面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时,构成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相关资源的持续时空、涉及对象和作用强度是不同的。有些对核心竞争力的演化具有相对长期的影响,比如企业对某种资源的垄断、拥有名牌、对某种核心技术的掌握、对资源配置的独特能力等。而有些要素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短暂的,这也正是有的企业基业常青而有的企业昙花一现的原因。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些是作用于核心竞争力系统内部的,如企业掌握的某种资源、某种技术,而有些则会对核心竞争力系统外部发生巨大作用。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对系统内外的作用强度是不同的,从而使得不同的企业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多样性,不同企业对产业链上的战略控制点把握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
4.核心竞争力的涨落性。核心竞争力的涨落性,是指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及其本身在演化方式、方向和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动态差异。一方面,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对核心竞争力演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也具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决定了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有组织整体,同时,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一种相对的均衡状态。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差异表现为多种形式,可以是对系统内部不同要素的重新组合;也可能是由于原有系统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改变。这种动态差异,可能表现得激烈,即打破原有核心竞争力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形成新的有组织整体;也可能表现得微弱,即对原有的整体不产生质的改变,只是局部的改变。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差异表明,企业不能把核心竞争力视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是持久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发生动态变化的。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内外部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仅从其本身分析形成原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我们把分析视角转向整个企业,那么核心竞争力只能是构成企业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这一子系统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与速度。根据系统论,我们不妨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企业有组织整体的基核,我们可以根据基核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动力。系统论认为,系统自组织的基核是在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整体条件下,由构成系统各要素的能动性、相关性与涨落性三重动力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不例外。企业各要素不断演化发展的能动作用,在其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制约下,在涨落作用提供的内外部条件下,便会促使企业内部处于相对无组织状态的各要素逐渐具有一定的组织方式,并以一定的方向和速度演化,由此,推动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只能通过企业构成要素的改变和重新组合来实现。
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在企业的资源要素中,可能有一种或几种要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自身在演化方式、方向和速度上能够顺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从而使它们自身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这些要素能对其他要素产生重大影响,在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它们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能量,使其本身更加稳定,逐步使其他要素以它为核心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并最终形成一个有组织整体,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旦形成,它将以自身的能动作用去影响或支配企业的各要素,并且有效地控制其失稳的因素,使企业远离失稳状态,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但是,核心竞争力本身及其构成要素也是处在不停的变化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最终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演化方式、速度和方向产生影响,从而使核心竞争力保持在某种亚稳定状态。
基于系统思考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1.战略的准确定位。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战略方向与市场发展方向相一致时,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决定要素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影响和改变其他要素,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整体。战略方向错误,或者与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潜在要素相悖,均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甚至将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设置障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保持组织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是尽可能地从外界获取各种资源,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最优组合,在企业内产生最大的能量,而对外保持最小的消耗。这种相对的稳定性,对内来说,要求组织成员的权、责、利不是完全的均衡。这种非完全的均衡,使得组织内部维持着一种动态态势,保持组织内部充满活力,组织成员的创新意识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使组织保持着内在变革的动力。但这种非均衡状态是相对的,必须远离失稳点。具体来说,就是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和柔性化。对外而言,就是要求组织结构的相对开放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不断从外界获取各种资源,增大流入企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过程。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是开放的。
3.控制产业链上的战略控制点。我们知道,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要素,在系统内处于非均衡状态,各种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有些要素的演化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具有巨大的潜力,会对其他要素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由于不同企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对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企业要善于对产业链进行分解,寻找产业链中的战略控制点,这将决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方向。企业要以产业链上的战略控制点为导向,获取这一控制点所需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转化能力。
4.提高组织成员的集体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它与周边环境不断发生相互作用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差异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竞争优势,企业必须积极地获取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各种资源和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吸收和转化,这就要求企业的成员要具有集体学习的能力,企业要成为学习型组织。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