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代码:10614
学校概况
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于1956年,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0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的7所国防重点院校之一;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教育部分别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产业部共建我校。教育部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之一;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教授资格审定权以及首批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全国49所在2007年启动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之一。
现有36个博士点、62个硕士点、45个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内的全部6个二级学科均为全国重点学科,28个博硕士点为部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第二,“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第五。
座落于“天府之国”的首府、历史文化名城、西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成都。学校沙河校区占地900余亩,新建成的清水河校区占地3000余亩。
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45人,博士生导师243人,教授290余人,副教授440余人。
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9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9000余人;毕业学子遍布海内外IT领域,一批以深圳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王东升、网易创始人丁磊等为代表的杰出校友已成为中国IT行业的佼佼者。
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保持着密切友好的联系,同23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同IBM、INTEL、MOTOROLA、TI、ADI、华为等世界知名IT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获国家级成果奖28项,申请专利600余项,部省级成果奖500余项,发表论文专著万余篇(部);科研经费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6年超过3.3亿元。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校成为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生命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被誉为“中国民族电子工业摇篮”、“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学校坚持“大楼、大师、大气、大为”的办学理念,把握住了一次次历史性机遇,实现了一次次突破性发展,逐步建立“一校三体”的办学体制,今后学校将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向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注:1. 带-的为国家重点学科,带★的为博士点,带▲的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2. 具体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文件为准,各专业招生人数仅作参考,实际录取时根据各专业报考情况进行调整。
考生关心的问题
第一志愿报考优势 学校长期实行对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上线考生优先录取的政策,考生不受原专业限制。
推荐免试生 欢迎全国高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来我校,并享受优惠政策。
培养机制改革 我校将从2008年开始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后学生获得奖、助学金的金额和比例将大幅提高。研究生在校期间,贫困生100%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的研究生,可获得助教、助研、助管补贴。
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 我校为全国49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之一,我校2007年实际录取72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5人,联合培养67人,留学目的地分别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爱尔兰、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和韩国。该项目始于2007年,首期实施至2011年,由我校国际处负责组织。
弹性学制 我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制3年,可视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
学费 (1)博士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费3万元,分三年缴清,每年注册前各缴纳1万元;(2)硕士研究生学费分两年缴清,前两年注册前各缴纳二分之一(MBA首年缴纳2万元)。校外培养点学费视办学成本适当增加。(2)MBA(双证、单证)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学费3.8万元,软件工程(双证、单证)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学费3.2万元,其他专业(双证)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学费2.4万元,高校在职、中职在职(单证)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学费2.4万元,工程硕士(单证)全过程学费2.4万元。
强军计划 由部分地方普通高校为军队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为作战部队团职以下专业技术干部,以及军队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院校从事理工科教学的部分教员,以新武器装备较多的部队技术骨干为重点。学生毕业后,一律回入学前所在部队工作。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按“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特殊措施。生源范围: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三省以及河北、海南省、湖南湘西自治州、湖北恩施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住宿 新生入校后住宿实行公寓制管理,住宿标准为博士1人/间,硕士2人/间,住宿费标准博士600元/(人·年),硕士600至1200元/(人·年),也可申请不住校。
就业形势 我校研究生保持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平均供求比超过1:15,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并与INTEL、IBM、SAP、华为、中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