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1)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欲不可分离”;(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使学校成为集教学、研究和议政的中心;
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还是评议政事的场所; 3.颜元的教育思想——(1)颜元与漳南书院:颜认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弊端为毁灭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2)“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一是“经世”之才,二是“百职”人才,即有利于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实用人才;(3)“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①教育内容上: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为教育内容。“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六德”为智、仁、圣、义、忠、和;“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②书院的六斋及各斋的教育内容为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浩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4)“习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行动中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提倡“学用结合”和“讲练结合”;其依据为①符合学习规律②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④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充满活力;
七、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
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 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①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②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广州);时务学堂(1987年,梁启超、谭嗣同,长沙);通艺学堂(1894年,严复,北京);北洋西学堂(1895年,天津);南洋公学(1896年,上海);经正女学(1898年,上海);(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北京);《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上海,同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强学会)、《时务报》(1896年,梁启超,上海);《国闻报》(1897年,严复,天津)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1)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1902年与京师同文馆合并,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自办的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2)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1废八股,变科举○2兴学校,育人才○
3派游学,译西书○4倡平等,重女教;(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该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与权利享受的,而且是免费的,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包括①人本院②育婴院和慈幼院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中学院(11-15)以德育为主,德智体兼重;大学院(16-20)“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新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3)论学制: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4)论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而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5)论女子教育:认为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所以提倡重视女学;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又可以保国保种;认为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6)论儿童教育:①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②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③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④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5.严复的教育思想——(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但并未实施,是癸卯学制的雏形;(2)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其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整个学制从纵向分为为期26年的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包括①蒙养院(4年)②初等小学堂(4年)③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教育为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包括○ 1高等学堂(3年)②分科大学堂(3、4年)③通儒院(5年);从横向又可以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3)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宣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成立了学部,成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4)制定教育宗旨:①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反映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②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1)留日教育:以留日学生为骨干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较广泛的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第一任教育总长为蔡元培(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7月颁布的民国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2)颁布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学校系统令》,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从纵向来看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堂(4年)、高等小学堂(3年)、中学堂(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本科(3-4年)和大学院,从横向来看除普通教育之外还有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和师范教育(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其颁布的意义在于①批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废除了读经讲经②缩短了学习年限③提倡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④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3)颁布课程标准:①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③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①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独创,蔡也是近代第一个提出美育的人;②五育的关系:军国民教育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美感教育可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是德智体教育的三者结合,五者作用不同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第三,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评议会,最高行政执行机构是行政会议,各学科教务管理机构是教授会);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即学分制);(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教育独立应包括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③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④教育行政独立;
3.平民教育思潮——提倡教育普及,反对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要求尊重个人价值,发展个性和教育,反对强迫训练的教育,总体上要求教育所有公民都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素质,养成合格公民的资格;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问字处,将运动推向高潮;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①倾向革命者: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主张平民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唤起民众的革命觉悟;②倾向改良者:希望通过平民教育逐步提高国民素质;
4.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共有五种倾向①勤工俭学②工学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③劳心和劳体相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④建立新村社会和共产社会,希望通过和平演变不流血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⑤强调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应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与工农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发展对工农的感情,唤起工农的革命觉悟;
5.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而发展起来,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
6.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7.勤工俭学运动——1915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华工教育中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产生最初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该运动于1925年前后结束,是一次使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实践尝试;
8.科学教育思潮——包括教育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教育化两个方面;
9.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为李璜、余家菊、曾琦等人,该思想流派是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的中坚力量,主张①在教育中强调“国性”、“民族性”的教育②重视情感教育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0.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最有影响力的新教学法有设计教学法(1919年由北高师附小首先试验,1922、1923年进入高潮,1924年后沉寂)和道尔顿制(1922年舒新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1925年赫克帕斯特访华后进入高潮)
11.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1)教会学校的发展情况:进入20世纪以后,教会学校在数量上和办学层次上都有所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封闭体系,与中国政府制定的学制迥然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中国政府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一些教会学校后升格为大学,如苏州的博习书院(1901年改为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1916年改为岭南大学),还有杭州之江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等。天主教会办的大学,著名的有上海的震旦大学和北京的辅仁大学,当时中国高层次教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握;(2)收回教育权运动动始末:①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3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②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③率先拉开收回教育权运动序幕的是广州圣三一学校的学生(1924年),1924年6月,“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都在年会上通过了“收回教育权决议案”;④1925年与五卅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汇合在一起;
12..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1)七项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实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2)学制体系: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从纵向看,小学六年,初小高小4-2分段;中学六年,初中高中3-3分段;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还有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3)新学制的特点:①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②初等教育阶段4-2分段,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③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将中学修业年限增加到6年,提高了中学的程度;初中高中3-3分段,增加了教育的灵活性;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增加了职业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④取消大学了预科;(4)新学制的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学制改革效法美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虽然照抄了美国的学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民族资本主义对教育的要求和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分段的问题,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教育的束缚,重视基本的民众的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学制比较简明;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发展——(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3)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始于1929年规定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4)中学毕业会考:国民党教育部于1932年5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1932年12月公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1934年4月又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该制度一直实行到1945年;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30
2017.06
中国教育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30
2017.06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概念: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30
2017.06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
30
2017.06
暑期黄金备考期就要来临,对于考研er来说,报班还是不报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30
2017.06
中国科教评价网对394个学术型专业(含46个自设专业)高校进行排名,考研的同学可以作为自己2018考研......
30
2017.06
毕业季的当下,“要不要考研”成为很多在校大学生逃不掉的话题。 为了了解2018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