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对比
|
2010年 |
2011年 |
一、考试性质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说是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
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说是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 |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 |
三、评价目标 |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
无变化
|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心理学 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约70分 实验心理学 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 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 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约70分 实验心理学 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 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普通心理学(2011年已改为心理学导论)
|
一、心理学概述 |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
无变化 |
|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1 观察法 |
无变化 |
|
|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
无变化 |
|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
1 神经元 |
无变化 |
|
|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
1 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
无变化 |
|
|
(三)脑机能学说 |
1 定位说 |
无变化 |
|
三、意识和注意 |
(一)意识与无意识 |
1 意识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注意概述 |
1 注意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
1注意的生理机制 |
无变化 |
|
|
(四)注意的品质 |
1注意广度 |
无变化 |
|
|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
1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
无变化 |
|
四、感觉 |
(一)感觉概述 |
1 感觉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视觉 |
1 视觉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三)听觉 |
1 听觉的含义 |
无变化 |
|
|
(四)其他感觉 |
1 嗅觉 |
2011年已经删除掉具体知识点,此处为空。 |
|
五、知觉 |
(一)知觉概述 |
1 知觉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知觉的特性 |
1 知觉理解性 |
无变化 |
|
|
(三)空间知觉 |
1 形状知觉 |
无变化 |
|
|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
1时间知觉 |
无变化 |
|
|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
1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
无变化 |
|
|
(六)错觉 |
1 错觉的含义 |
无变化 |
|
六、记忆 |
(一)记忆概述 |
1 记忆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感觉记忆 |
1 感觉记忆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
1 短时记忆的含义 |
无变化 |
|
|
(四)长时记忆 |
1 长时记忆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五)遗忘 |
1 遗忘的含义 |
无变化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普通心理学(2011年已改为心理学导论)
|
七、思维 |
(一)思维概述 |
1 思维的含义 |
无变化 |
|
(二)概念 |
1 概念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三)推理 |
1 推理的含义 |
无变化 |
|
|
(四)问题解决 |
1 问题解决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五)创造性思维 |
1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
无变化 |
|
|
(六)表象 |
1 表象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七)想象 |
1 想象的含义 |
无变化 |
|
八、言语 |
(一)言语概述 |
1 言语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
1.言语运动中枢 |
无变化 |
|
|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
1.言语感知 |
无变化 |
|
九、情绪和情感 |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
1.情绪的种类 |
无变化 |
|
|
(三)表情 |
1.表情的含义 |
无变化 |
|
|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
|
无变化 |
|
|
(五)情绪理论 |
1.早期的情绪理论 |
无变化 |
|
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
(一)动机概述 |
1.动机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需要 |
1.需要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三)意志 |
1.意志的含义 |
无变化 |
|
十一、能力 |
(一)能力概述 |
1.能力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
1.能力的种类 |
无变化 |
|
|
(三)智力理论 |
1.智力因素说 |
无变化 |
|
|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
无变化 |
|
十二、人格 |
(一)人格概述 |
1.人格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人格理论 |
1.人格特质理论 |
1.人格特质理论 |
|
|
(三)气质 |
1.气质的含义 |
无变化 |
|
|
(四)性格 |
1.性格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
无变化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普通心理学(2011年已改为心理学导论) |
十三、社会心理 |
(一)社会化 |
|
1 社会化的含义 |
|
(二)社会认识 |
|
1 自我 |
|
|
(三)社会关系 |
|
1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
|
|
(四)社会影响 |
|
1 说服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
无变化 |
|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
|
2011年已删除此部分,余下序号(三)(四)顺延为(二)(三)。 |
|
|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1.横断研究 |
|
|
|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
l.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
|
|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
l.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
l.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
|
|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
无变化 |
|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
1.染色体、DNA和基因 |
此部分改为: |
|
|
(二)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
1.胎儿的发育过程 |
1、胎儿的发育 |
|
四、婴儿心理发展 |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
|
已删掉。后面余下序号(二)(三)(四)(五)(六)(七)依次顺延为(一)(二)(三)(四)(五)(六)。 |
|
|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
|
|
|
(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
1.动作发展的规律 |
改为婴儿动作的发展,去掉“活动”二字儿。 |
|
|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
|
2011新增知识点: |
|
|
(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
1.婴儿感觉的发展 |
无变化 |
|
|
(六)婴儿气质的发展 |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
无变化 |
|
|
(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
1.婴儿的情绪发展 |
无变化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五、幼儿心理发展 |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
|
已删掉。后面余下序号(二)(三)(四)(五)(六)依次顺延为(一)(二)(三)(四)(五)。 |
|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三)幼儿的游戏 |
1.游戏理论 |
无变化 |
|
|
(四)幼儿言语的发展 |
1.词汇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五)幼儿认知的发展 |
1.记忆的发展 |
1.记忆的发展 |
|
|
(六)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
1.心理理论 |
心理理论转移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知识点出现。 |
|
六、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
|
已删除。后面余下序号(二)(三)(四)(五)依次顺延为(一)(二)(三)(四)。 |
|
|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
|
无变化 |
|
|
(三)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
1.书面言语的发展 |
无变化 |
|
|
(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无变化 |
|
|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
1.自我意识发展 |
无变化 |
|
七、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
|
已删掉。后面余下序号(二)(三)(四)(五)(六)依次顺延为(一)(二)(三)(四)(五)。 |
|
|
(二)生理发育 |
l.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
无变化 |
|
|
(三)认知发展 |
l.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
无变化 |
|
|
(四)自我发展 |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
无变化 |
|
|
(五)社会性发展 |
1.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
无变化 |
|
|
(六)情绪 |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
无变化 |
|
八、成年期和老年期心理发展(2011年改为成年期心理发展,去点“老年期”) |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
|
无变化 |
|
|
(二)认知发展 |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
无变化 |
|
|
(三)人格发展 |
l.自我发展理论 |
无变化 |
|
|
(四)临终心理 |
|
无变化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教育心理学 |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
2011年改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
|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
|
2011年此处已与上述研究对象合并。余下序号(三)顺延为(二)。 |
|
|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
无变化 |
|
二、学习与心理发展 |
(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
1.学习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学习的分类 |
1.学习主体分类 |
改为:1、学习水平分类 |
|
|
(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1.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
无变化 |
|
|
(四)学习风格与教育 |
1.学习风格的含义及其特点 |
此部分已删除 |
|
三、学习的主要理论(2011年改为“学习理论”) |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
无变化 |
|
|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
无变化 |
|
|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
无变化 |
|
|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
1.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
无变化 |
|
四、学习的动机(2011改为“学习动机”) |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改为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类型) |
1.学习动机的含义 |
1.学习动机的含义 |
|
|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
无变化 |
|
|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1.学习动机的培养 |
无变化 |
|
五、学习迁移 |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已删除) |
1.学习迁移的含义 |
2011年改为: |
|
|
(二)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已删除) |
1.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 |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
|
|
(三)学习迁移的条件与促进(已删除) |
1.学习迁移的条件 |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
|
|
|
|
(四)学习的迁移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实验心理学 |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
无变化 |
|
增加(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
|
|
|
|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2011年序号顺延为(三)。) |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
|
|
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
(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
|
无变化 |
|
|
增加(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
|
1、实验范式 |
|
|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
序号顺延为(三) |
|
|
(三)实验设计 |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
序号顺延为(四) |
|
|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
1.内部效度 |
序号顺延为(五) |
|
三、反应时法 |
(一)反应时概述 |
1.反应时的含义 |
无变化 |
|
|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
1.外部因素 |
无变化 |
|
|
(三)反应时技术 |
|
增加1 减法反应时技术 |
|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
(一)阈限的测量 |
1.极限法 |
|
|
|
(二)心理量表法 |
1.量表的类型 |
|
|
|
(三)信号检测论 |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
|
|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
(一)听觉实验 |
1.听觉现象的测定 |
|
|
|
(二)视觉实验 |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
|
|
|
(三)知觉实验 |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
|
|
|
(四)学习实验 |
1.条件性学习实验 |
|
|
|
(五)记忆实验 |
1.感觉记忆的实验 |
增加 |
|
|
(六)情绪实验 |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
无变化 |
|
|
(七)注意实验 |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
增加 |
|
|
增加(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
|
1 眼动技术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心理统计与测量 |
一、描述统计 |
(一)统计图表 |
1.统计图 |
无变化 |
|
(二)集中量数 |
1.算术平均数 |
无变化 |
|
|
(三)差异量数 |
1.离差与平均差 |
无变化 |
|
|
(四)相对量数 |
1.百分位数 |
无变化 |
|
|
(五)相关量数 |
1.积差相关 |
无变化 |
|
二、推断统计 |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
1.概率 |
1.概率 |
|
|
(二)参数估计 |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
无变化 |
|
|
(三)假设检验 |
1.假设检验的原理 |
无变化 |
|
|
(四)方差分析 |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
|
|
增加(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 |
|
|
|
|
(五)回归分析 |
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2011改为(六)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方程 |
|
|
(六)卡方检验 |
1.拟合度检验 |
序号顺延为(七) |
|
|
增加(八)非参数检验 |
|
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
|
|
增加(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
|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心理统计与测量 |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
l.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
(一)心理测量的基础 |
|
(二)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
l.测量的信度 |
(二)经典测量理论 |
|
|
(三)心理测量的误差 |
1.测量误差的定义 |
(三)项目反应理论 |
|
|
(四)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
1.题目的难度 |
(四)概化理论 |
|
|
(五)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
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
|
|
|
(六)心理测验的施测 |
1.测验的设计 |
|
|
|
(七)测验常模 |
1.常模与常模团体 |
|
|
|
(八)标准参照测验 |
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
|
|
|
(九)心理测验理论的新发展 |
1.经典测验理论的局限 |
|
|
四、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
(一)成就测验 |
1.成就测验的定义 |
(一)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
|
|
(二)智力测验 |
1.智力测验的定义 |
(二))心理测验的施测 |
|
|
(三)能力测验 |
1.能力倾向测验 |
(三)测验常模 |
|
|
(四)人格测验 |
1.人格测验的定义 |
(四)标准参照测验 |
|
|
(五)其他常用的心理测验 |
1.心理健康测验 |
(五)常用心理测验 |
|
|
(六)心理测验的应用 |
|
|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06
2010.09
一、各科目备考指导
1、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在2011年历史学考试大纲......
06
2010.09
一、命题思路预测
关于2011年的入学考试,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的是,它将继续沿袭2010年的命题......
06
2010.09
一、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综述
首先,2011年历史学考研大纲整体上保持了与2010年的一致性......
06
2010.09
大纲
科目 2......
06
2010.09
一、各科目备考指导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学统考中的重点......
06
2010.09
一、命题思路预测
在四个科目分值比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命题思路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