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物质的运动和静止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①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②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的基本形式
①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物质运动存在着五种基本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②五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③五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首先,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的运动形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其次,对于包含着多种运动形式的事物而言,高级运动形式起主导作用,低级运动形式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相对静止的含义
①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②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
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7.反对两种错误
①要反对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绝对静止论。
②要反对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选择题23(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96年文1)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选择题24(多选)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A。天不变,道亦不变B。万物齐一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选择题25(多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老师讲得不彻底,要修改老师的意见,指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由此而论
A。克氏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对赫氏之观点的修正和完善,因为人一次踏进这条河时,河水依然流动着
B。克氏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承认运动是克氏与赫氏之观点的共同点
D。克氏的观点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选择题26(多选)太阳系并非永远都像它现在这个样子,它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也并非一下子就具备了它们现在所具有的那些形状和特征。现代科学虽然还不能详尽无遗地描述这一整个过程,但有一点是毋庸置辩的:太阳系的整个历史是一个自然的物质的过程,在这里没有任何奇迹,没有任何“彼岸力量”的干涉。由此而论
A。太阳系中并不存在着绝对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太阳系的运动有其规律,和宇宙中所有规律一样,其发生作用不需要人的介入
C。太阳系的运动是自我运动
D。太阳系的存在具有暂时性,这是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限的一个体现
选择题27(多选)牛顿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那么宇宙何以由静到动?牛顿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观点。由于这一推动,整个宇宙才被激动起来,按照一定的法则运动变化。由此而论
A。牛顿的观点属于外因论,其错误在于不懂得事物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B。牛顿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无所谓内因与外因
C。牛顿的这一错误告诉人们,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D。牛顿的这一错误必将导致其科学研究一事无成
(六)时间与空间
1.时间、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2.时间、空间的特点
时间具有一维性,它是不可逆的;空间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3.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可分的。
4.时间、空间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们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具有可变性。
5.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就具体事物而言,时间、空间具有有限性。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
选择题28(多选)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
D。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
选择题29(多选)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
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选择题30(多选)西方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其哲理是
A。时间具有一维性,过去不能绝对地重复
B。错误没有任何价值性,故而不必为犯了错误而懊丧
C。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都会归于虚无
D。懊丧于事无补,关键是总结教训,不再打翻第二杯奶即不再犯同类的错误
选择题31(多选)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困住了魏都督司马懿,形势对蜀军极为有利。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令诸葛亮班师。诸葛亮叹道:“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这表明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时机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是不可分的
D。时机转瞬即逝,不受具体的运动着的物质的束缚
(七)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性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的实践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③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选择题32(多选)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00年理19)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各种哲学观点的分歧
①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平行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这就等于说,世界是不统一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本原,这就等于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②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原子等基本粒子,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是“多”和“一”的统一。世界的具体形态是无限多样的,但全都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选择题33(单选)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就等于坚持了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一元论的观点
选择题34(多选)二元论是
A。一种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第三种哲学派别
B。一种折中主义哲学
C。一种不彻底的哲学
D。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
选择题35(多选)“氦”的希腊文含义是“太阳上的”,因为比较早是人们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在太阳上发现的。可是不久,人们在地球上也发现了“氦”。这表明
A。世界具有统一性
B。世界统一于宇宙所共有的各种元素
C。无论地球还是太阳,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D。宇宙的存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选择题36(多选)从宇宙空间的深远地方时常向地球飞来一些天体碎块,我们把它叫做陨石。经过研究证明,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目前我们没有从中发现任何为地球上所没有的元素。由此而论
A。世界具有统一性
B。就目前情况而论,世界具有统一性。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其他天体或新的天外来客——陨石中发现为地球所不具备的元素,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将被否定
C。由于我们不知道今后能否发现新的为地球所不具备的元素,故而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D。世界统一性的证明是一个无限长远不断反复的过程
选择题37(多选)德国哲学家杜林认为,世界之所以统一着,就是因为它存在着。所谓世界的统一,乃是我们的想像。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思想对世界起决定作用的观点。然而并非世界反映思想的特性,而是思想反映世界的特性。恩格斯比喻到,我们可以把鞋刷子与哺乳动物联结成一个统一体,但鞋刷子并不因此而生出乳腺来。由此而论
A。杜林的观点与恩格斯的观点体现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B。论证世界的统一性不能从主观想像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C。我们在思维中所形成的“世界是统一的”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客观实际中真实存在的世界统一性的反映
D。承认了世界的存在,就意味着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比较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4.实践与人的存在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
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6.人和自然的关系
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比较无愧于和比较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7.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B。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选择题38(多选)在下列关于实践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实践不仅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B。实践是实现精神变物质的惟一途径
C。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D。从事生产活动的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从事科学实验的实践由于可由实验者单独进行,因而在一定条件下不具有社会性
选择题39(多选)实践是
A。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B。人的存在方式
C。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D。人与世界的中介
选择题40(多选)从表面上看,动物的某些活动与人的活动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人会榨糖,蜜蜂会酿蜜;人会织布,蜘蛛会结网;人会筑房,鸟儿会筑巢;人会收获,蚂蚁会往窝里搬食……由此而得出的正确的结论及其推论是
A。改造世界不是人所特有的,某些动物也具有初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B。人的活动受思维的指导,动物的活动不受思维的指导,因而是盲目的
C。动物的活动纯属对环境的适应,这种本能性的适应可以通过先天遗传获得;而人类的活动则属于对环境的改造,它是后天形成的
D。人类缘于动物,因此,人类对环境积极适应的劳动亦缘于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的本能活动
选择题41(多选)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
A。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实践的客体是指无限的宇宙
C。实践的主体首先认识世界,取得经验,然后在经验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D。实践的主体改造客体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即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选择题42(单选)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5
2009.1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
25
2009.11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与重要知识点......
25
2009.11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
25
2009.11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
25
2009.11
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已经被辅导老师们说“烂”了,这同时也说明一个道理: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是“......
25
2009.11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