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2006年单选题第2题),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典型真题:
(2006年单选题第2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比较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A】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05年单选题第3题)(2006年单选题第3题),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依赖于实践,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典型真题:
(2005年单选题第3题)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比较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C】
(2006年单选题第3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D】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恰恰相反。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看成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虽然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应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把认识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其严重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007年分析题第34题)。比较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人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典型真题:
(2007年分析题第34题)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与其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比较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并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会“全错了”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她在这种“合理想象”前没有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这一事实材料;二是这种“合理想象”是一种简单化的判断和推理,没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说明,认识的发展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这又是一个无限发展、反复无穷的过程。这件事提醒我们,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不能将其割裂开来;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深化和提高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一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2006年分析题第34题)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典型真题:
(2006年分析题第34题)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考试大。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答案要点】(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辩证统一的(2005年单选题第2题):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其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坚持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典型真题:
(2005年单选题第2题)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D】
(3)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二者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坚持真理与谬误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009年单选题第2题)。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典型真题:
(2009年单选题第2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D】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与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主要有: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据主体的特点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2004年单选题第3题)(2009年多选题第20题)。
典型真题:
(2004年单选题第3题)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C】
(2009年多选题第20题)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比较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效益是
A. 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的
B.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归宿
D. 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ABC】
(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现阶段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比较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13
2009.08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3
2009.08
词汇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考生要清楚一点,在不同的复习时期,针对不同词汇特点,考生采用的......
13
2009.08
相对于其它科目而言,英语是一门很稳定的课,一段时间不接触,成绩也不会差得很多。比如有一个同学......
13
2009.08
阅读对策:
阅读在考研英语中所占分量不言而喻,下面试是给大家的几点建议:
一、记......
12
2009.08
66.某公司生产销售一款新车,该车在有些新设计上不够成熟,导致部分车辆在驾驶中出现故障,甚至因此......
12
2009.08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第三章 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