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同时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2007年单选题第4题):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比较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典型真题:
(2007年单选题第4题)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奴主义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流。”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比较基本的关系,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比较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2009年单选题第3题)。
典型真题:
(2009年单选题第3题)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B】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比较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当代中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比较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比较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比较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经济范畴也是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但阶级斗争受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革命亦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比较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考试大祝大家好运。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2009年多选题第19题)。
典型真题:
(2009年多选题第19题)“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AC】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
唯物史观坚持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首先,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比较后,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其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在评价历史人物作用时应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13
2009.08
词汇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考生要清楚一点,在不同的复习时期,针对不同词汇特点,考生采用的......
13
2009.08
相对于其它科目而言,英语是一门很稳定的课,一段时间不接触,成绩也不会差得很多。比如有一个同学......
13
2009.08
阅读对策:
阅读在考研英语中所占分量不言而喻,下面试是给大家的几点建议:
一、记......
12
2009.08
66.某公司生产销售一款新车,该车在有些新设计上不够成熟,导致部分车辆在驾驶中出现故障,甚至因此......
12
2009.08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第三章 辛......
12
2009.08
现阶段英语备考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基础的巩固,到了现阶段,对于词汇的掌握应该相当的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