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网,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新东方在线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讲义——第二部分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来源:来源于网络 时间:2009-06-19 11:41:4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比较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高级阶段。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来的,是从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而来的,是从研究国情、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来的,是从全面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体制而来的。一句话,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结晶。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二大着重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方面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再次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物质文明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进了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精神文明的特点。

  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比较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具体来看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把社会性质同发展程度统一起来。这两者缺一不可,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十七大从八个方面概括新阶段特征: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这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历程。

  主要矛盾的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奋斗目标)。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途径,比较主要内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基本纲领是党在一定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党的系统化的政治主张。

  党的十五大,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比较关心、比较直接、比较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比较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比较低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比较高纲领和比较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邓小平为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在提前实现前两步的战略目标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确定发展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防止急于求成;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格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奋斗目标:大体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有用

25人觉得有用

阅读全文

2019考研VIP资料免费领取

【隐私保障】

育路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相关文章推荐

19

2009.06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

19

2009.06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19

2009.06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国情(半殖......

19

2009.06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9

2009.06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19

2009.06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

您可能感兴趣
为什么要报考研辅导班?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辅导班哪个好? 哪些北京考研辅导班靠谱? 2019考研辅导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