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比较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人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比较伟大、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比较重大的事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12
2009.06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
12
2009.0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2
2009.06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12
2009.06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
12
2009.0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2
2009.0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