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改变着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生产力要素结合的合理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经济信息的质量,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它们都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
2、如何认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促进生产的发展。这两个层次紧密联系,忽视任何一个层次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重难点问题突破
沉郁林海整理
l商品和物品是不同的范畴
商品和物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商品虽然表现为各种物品,但物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商品与物品之不同,首先表现为二者具有不同的内容。物品可以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即使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的,也不是商品。其次,物品和商品具有不同的属性,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而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外,还具有价值的属性。价值属性是商品特有的。第三,商品是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的范畴,而物品则是一个永恒的经济范畴。
1.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和交换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第二,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被表现出来。所以说,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三,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它可以和价值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和价值相背离。
3.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总是表现为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但就其本质来说,商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交换看起来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它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样质量的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但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就意味着,每一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他自己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同一部门的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状况。可见,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把他们的劳动差别平均化,而同其他商品生产者发生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商品,其具体劳动不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不同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复杂劳动都要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又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从而使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之所以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因为: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产生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并创造了剩余价值,这就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理论,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第二,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第三,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6.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所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来讲,商品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可能出现矛盾。首先,作为商品价值表现的商品的价格可能与商品价值在量上不一致,发生某种程度的背离。例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每一个个别商品交换的场合,价格和价值常常不一致,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要求,只是作为一种趋势来贯彻的。其次,价格和价值还可能在质的方面发生背离,即价格甚至可以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有价格,也可以出卖,例如未开垦的土地、人的名誉和良心等。
7.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可从以下两点分析。首先,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物质条件。因为,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们要进行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都是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只有在具备人力要素的同时,还具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各种物力要素,人们才能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来改造劳动对象,才能生产出各种适合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即才能通过各种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所以只要有具体劳动存在,同时也就有抽象劳动存在,从而也就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是进行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低估或否认生产资料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相违背的。其次,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虽然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只是由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分夸大生产资料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甚至说生产资料要素也创造了价值的观点,同样也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相违背的。
1.资本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这些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为资本家所有、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这里重要的是,要把物的自然属性同物在一定条件下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区别开。马克思说得好:“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因此,资本虽以物的形式存在,但其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第一,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第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得到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都能得到的。第三,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直接追求的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联系表现在:第一,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第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却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在表面上看来,资本主义工资好像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从本质上说,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商品,根本没有价值或价格。之所以说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是因为:第一,劳动如果是商品,那么它在出卖之前就应当存在,并属于工人所有,但实际上,劳动是在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交换关系发生之后才进行的,在交换之前,劳动根本不存在。第二,劳动如果是商品,就应该有价值。而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这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是毫无意义的同义语的反复。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有价值,那么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就应当付给工人全部劳动报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存在了。
总之,劳动是劳动力的发挥,劳动不能独立存在,不能作为商品来买卖。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它附在活着的人体内,成为某种独立的存在物,可以成为商品,用来买卖。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却总是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总是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因为:第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进行的劳动力买卖同其他商品买卖一样,也是首先以直观的形式在人们知觉上表现出来的,购买者给出卖者一定数量的货币,出卖者给购买者一种与货币不同的商品。由于劳动能力是看不见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这就必然造成一种假相,似乎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第二,劳动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因此,雇佣工人很容易把工资看成是劳动换来的。第三,资本家往往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支付工资的,这种工资支付方式也使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第四,工资的实际运动也造成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是劳动价格的假相。如工资往往随劳动时间长短、劳动效率的高低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使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4.怎样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
第一,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第二,无产阶级的贫困表现为两种形式,即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收入和资产阶级收入相比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无产阶级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有时出现绝对恶化。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主要表现是:其一,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的经常存在;其二,工人实际工资有时出现下降;其三,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1.生产资本的两种不同划分的区别
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这两种划分的区别是:
第一,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二,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第三,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2.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资本循环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规律。资本循环原理阐明:为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家必须把它的资本按照再生产要求的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这一循环原理,撇开马克思分析时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企业资金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金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金的循环。
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资本周转原理阐明:加速资本周转,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一原理撇开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
第二,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也必须要努力保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合理发展,保持合理的、协调的比例关系,努力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结构上和总量上保持基本平衡。为此,在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08
2009.05
考研政治浓缩版终极笔记考研政治浓缩版终极笔记(上) 考研政治浓缩版终极笔记(下) ......
08
2009.05
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认识和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1、(看清两面,既联合又要斗争)从......
08
2009.05
终极笔记(一)马哲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
08
2009.05
34、材料简述:两个人头疼发热,华佗根据不同情况开了不同的药方。 (1)、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
08
2009.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1.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
08
2009.05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