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反映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控制性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宁对意识的能动性论述。
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其含义是指: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即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强化客观过程的变化,改变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并把对人没有直接意义的东西改造成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解答这类题时,如果考生仅从字面上理解“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则会得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这样一个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预见性是由意识反映的主客体关系内容而形成的功能之一;意识对物质的主动性则是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2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在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这里称之为“超前反映”的意思主要是指()。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
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创造性、对象性和自控性。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意识不仅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客体,而且能预见、预测未知客体存在的结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在观念中建立一种理想的或幻想的客体。人们往往把这种反映称之为“超前反映”。在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它使科学获得了相对独立于实践发展的能力。意识不仅创造性地反映世界,形成主观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人依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确定付诸实际行动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方法,并且凭借使意识物化的物质手段,去改造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有意识地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世界上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同样以人为对象,解剖学家反映的是人的生理结构,美学家注重的是人的形体或精神的美感,社会学家研究的是人的相互关系。人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此外,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5.现在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设计,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设计就是求大楼之理,因此“理在事先”。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直观唯物主义的表现
D.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转化。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意识),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物质转化为精神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所谓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说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得到的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的东西,这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精神转化为物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设计,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这只能说明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并不能得出意识是第一性的。“理在事先”是宋代朱熹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脱离人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5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