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行业典范 创基业百年
2007-10-15 00:00:00
来源:
2006年8月6日,刚刚出炉的“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凭借其在业内持续的创新发展能力,再获冠军,这已是他们连续第三次蝉联冠军。可谁能相信,如今这家拥有3500亿元资产、跻身国际大型金融保险机构之列的企业,18年前还只是深圳蛇口一家资产不足5000万、员工不足20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平安的20年巨变?对此,平安人自有心得:只有从深沉、丰富的企业文化和专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汲取营养,才能赢得企业发展壮大的“枝繁叶茂”。
平安保险发展简史
1988年,成立于深圳蛇口,开办财产保险业务。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1994年,在国内金融保险业中率先引入摩根和高盛战略投资者,开展寿险业务。
1996年,平安证券公司、平安信托公司和平安海外控股公司成立。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费收入突破人民币100亿元。
2000年,总资产突破人民币500亿元。
2002年,引入汇丰集团战略投资者,总资产突破人民币1000亿元,保费收入突破人民币500亿元;同年,成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保监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2004年,平安银行成立。
2006年6月,中国平安总资产达人民币3587.18亿元,净利润为41.62亿元,就保费收入而言,平安寿险成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成为中国第三大产险公司。
2006年7月20日,中国平安市值超过1500亿港元,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共为3700多万名个人客户及约200万名公司客户提供了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多种金融服务,位居国际大型金融保险机构之列。
企业是树 文化是根
把产品价值与文化价值结合在一起,把经营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最高境界。
——马明哲
走进中国平安总部,庄重、典雅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到既凝重又亲切。每天开晨会的督导厅内,孔子与爱因斯坦的雕塑被赫然安置在正前方一米多高的花岗岩石座上。张衡、祖冲之、陶行知、李四光的雕像和哥白尼、伽利略、诺贝尔、爱迪生的雕像分列两旁。中国平安那种“融会中国和西方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自己的现代企业人文精神”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只是中国平安企业文化建设的浅层表现之一,其真正魅力还需结合中国平安的发展历程细细品味。
创业期:确立文化基调
1988年,诞生伊始的平安就面临三大难题一缺保险专业人才,二缺经验、制度和方法,三缺充足的保险资本金。其中,又以人才缺乏为最。他们也曾试着到全国各大中城市登报招聘,但由于企业缺乏知名度,不是应者寥寥,就是空手而归。对于一个一切都处于摸索期的新生企业,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这个根本性难题?
在平安的领导者马明哲看来,一个企业要成功,就必须构建成功的企业文化,而这需要全体员工在共同的奋斗经历中逐步形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平安的创业者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靠对客户的真诚之心和对工作的拼搏精神,才能证明自身非同一般的生命力。他们把当年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句著名口号融入行动,秉持“以心感人,人心归”的理念,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艰苦的创业中去,赤胆忠心地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就在此时,平安企业文化在这些创业者心中和平安初期的创业实践中,悄然生出细微的根须。
企业文化一旦萌生,即使尚不成形,其所进发出的精神感召力和意志推动力,常常也能发挥显著作用,尤其在人员和物质匮乏的创业阶段。当时,平安人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白天每人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人叫苦叫累:晚上,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也没人说过一句怨言。遇到台风,不用领导下命令,所有员工都会自发地跑到客户那里通知讯息,为客户检查风险隐患……艰苦条件下的拼搏精神和对客户无微不至的关爱之心,形成了平安公司独特的文化场,把全体创业者的心凝聚成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也把社会上关注的目光转化成一次次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后,他们积极进行了机制创新。其一,大胆借鉴国内外保险业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了既能采纳多家股东意见,又能集中统一领导、政企分离的全新领导机制。其二,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将晋升和工资、员工绩效直接挂钩,努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人们看到了平安在新体制和新机制推动下的前景和希望,引来众多专业人才的纷纷加盟,他们也为平安带进了先进的经验和技能,初步打开了吸引人才的局面。
在这一阶段,中国平安根据自身价值观念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将竞争和创新意识根植于企业管理,奠定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基调,也以此滋养了刚刚“蹒跚学步”的平安。
成长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萌生的商业保险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中国平安与国外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资深同业相比,显得更为稚嫩。正因如此,胸怀鸿鹄之志的中国平安在获得全国经营权后,在企业文化方面兼收并蓄,一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一边将目光瞄准国际同行的先进模式,大胆推行“拿来主义”,更将“建设国际化保险企业”的理念贯穿于公司发展全程。
那时,平安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十个不准、九个必须”为代表的严格管理制度,规范了员工的言行。但马明哲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地指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我超越的价值追求,没有道德的自觉和文化的制约,纵使管理制度严密,也终是乌合之众。”
企业领袖的胸襟和韬略深深影响着平安人的思想和行动。回眸历史,平安人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优秀,原因之一便是历经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一直绵延传承,形成了炎黄子孙从古到今共同遵循的准则:企业要想把开创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应该扎根儒学、古为今用。可以说,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打造平安的企业文化,不失为保证企业之树常青的上佳选择。
于是,平安从儒家学说那里传承了“仁、义、礼、智、信、廉”,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仁”为本,提倡人与人之间和睦友
(阅读次数:
报名咨询电话: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