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高考语文知识点:《庄子》内容介绍

2017-08-05 08:19:14 来源:精品学习网

  "高考语文知识点:《庄子》内容介绍"一文由育路编辑整理,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育路网!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庄子对此做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自身形骸与观念的束缚,也就是由“有待”和“有己”造成的。“有待”就是有依赖和依靠,要凭借外力;“有己”就是有私心和看重自己。所谓“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要让真正的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乃至从自己的形骸和观念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独来的境界,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与道为一: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相对主义的认识的方法,即“齐物”的方法;一是直觉主义的体验的方法,即“体道”的方法。“齐物”就是发现并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这种方法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剐对待的自由世界。“体道”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不用语言和概念,以达到与道为一的直觉体验。这种方法可以摆脱哀乐情绪的干扰,否弃日常世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无为而治: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他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来说明仁义已经成了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手段。庄子认为,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及争斗也会随之产生和激化,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是按照必然上升的进程前进。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统治者应任社会的自然发展,不要加以人为的治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庄子心目中的“至德之世”就是: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禄的争逐,人人过着无忧无虑、安闲自在的平等生活,身心获得完全的自由。

  《齐物论》一篇中,作者努力构建了一个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本篇所论述的“道”是作者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作者哲学思想的最高原则。

  《养生主》一篇,主要论述养生之道。以“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地表现了“缘督以为经”的大道理。

  《人间世》一篇主要是谈处世哲学的,本篇提出了“心斋”的处世方法和“无用之用”的处世态度。

  《大宗师》一篇主要是论道和论修道的。全文以修道为中l心,阐明了修道的程序、功夫、障碍和境界。

  《秋水》一篇主要内容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共七问七答。

  《达生》一篇也是涉及养生方面的。

  《盗跖》一篇主要部分是借跖来批评孔子的思想。

  《渔父》一篇借渔父之口来批评孔子重人伦礼乐的行为,宣传了“法天贵真”的思想。

  (责任编辑:郭峰)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