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下册2017年

2017-03-08 13:24:26 来源:精品学习网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育路小编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下册,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合符”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项合盟信物制度。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大战,黄帝打败了炎帝和蚩尤,最后黄帝“合符釜山,邑于涿鹿之阿(平地)”。“黄帝合符”

  A.标志着黄河流域民族国家的诞生

  B.体现了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融合的趋势

  C.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图腾

  D.开启了中国印信制度的先河

  2.有线电视频道有个齐鲁电视台,是山东省创办的。“齐鲁”起源于( )

  A.夏朝建立 B.西周分封 C.商朝时期 D.战国改革

  3.《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据此,我国古代丝织业的产生可追溯到( )

  A.夏初 B.商末 C.春秋 D.战国

  4.关于先秦时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青铜时代包括夏、商、周三代

  ②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阻碍了统一的进程

  ③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④“百家争鸣”体现了不同学派的政治主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手工业技术比欧美要早两千多年左右。这项发明是 ( )

  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青铜器制造的金银错技术

  C.漆器制造的夹纻技术 D.以曲造酒的酿酒技术

  6、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引文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

  A.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没有劳动时间 B.春秋战乱不已,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井田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小农经济成为东方封建制的特点

  7.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新年”。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唐太宗时期

  8、“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9.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

  A.晋楚城濮大战 B.秦始皇巡游天下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0.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 )

  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 ②大一统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

  ③匈奴分裂,势力衰落 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汉朝统治者吸取亡秦教训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发展

  C.汉承秦制,沿袭其统治思想 D.中央集权与割据势力的矛盾冲突

  12.魏晋南北朝时,江南重要的产粮区不包括( )

  A.三吴地区 B.洞庭、鄱阳湖流域

  C.成都平原 D.岭南和闽江流域

  13.南北朝时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的是( )

  A.江南经济的发展 B.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奖励耕织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包括 ( )

  ①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②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③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④白瓷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国家分裂动荡,但在文化领域仍取得了一些成就,其原因有 ( )

  ①各民族的大融合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

  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隋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 )

  (1)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3)为唐朝强盛奠定了基础 (4)为隋朝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A.(1)(2)(3) B.(2)(3)(4) C.(1)(3)(4) D.(1)(2)(3)(4)

  17.“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C.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充裕 D.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18.以下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均田制破坏 ③两税法的实施

  ④土地兼并严重 ⑤封建经济发展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②①③ C.⑤②①④③ D.④⑤②①③

  19.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20.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来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记载

  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C.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了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21.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盛行造成的后果有( )

  ①麻痹了人民,避免了社会矛盾激化 ②佛教建筑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③统治者崇信使佛教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 ④浪费了大量社会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北魏均田制与唐朝均田制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3、下列著名工程或成就,得益于全国大一统局面的是:( )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 (  )①唐初经济发展的状况 ②唐政府征收茶税的现象 ③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 ④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5、唐朝一人漫步在长安城繁华的街市上,他可能看到的有:( )

  ①“新罗坊”有人在写诗 ②邸店中一名商人存入大量“开元通宝”

  ③西市里卖珠宝的波斯店生意兴隆 ④许多外国人如大食人、新罗人甚至于非洲黑人在长安生活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26.关于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

  B.日本的大化改新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C.为中日交往做出贡献的人物吉备真备和高僧义净

  D.日本都城的建造仿照了唐长安城的样式

  27《宋史》中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此材料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

  A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的统治 B北宋中期形成“积贫”局面

  C北宋政治腐败 D北宋中期形成“积弱”局面

  28.无名氏《题壁》诗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  )

  ①该诗作者应该是南宋人②南宋时已经有交通地图了

  ③南宋人民渴望收复失地④南宋统治者腐化苟安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29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其根本原因是( )

  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0.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疆域 B.建立了对x藏、台湾的有效管理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促进了全国规模的地理测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摘自《隋书》

  材料二 (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圭曰:“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里,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遂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未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侍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事,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 百姓不足,君熟与足? ’……后嗣若贤,能保其天下,如有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营建的宫殿,被毁)。……张玄素上书谏曰:“ ……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曰?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工,-袭百万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四 上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又曰“吾思之不数,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令为之罢役。”

  ——《贞观政要》

  回答:(1)根据材料一,隋文帝广设义仓的目的是什么?隋代义仓有很多,请举一个。( 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如何认识隋代仓储作用的?进而是如何看待政权兴亡的原因的?(4分)

  (3)材料三中张玄素对秦、隋灭亡的原因分析是否客观?请简要分析。(3分)

  (4)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材料二和材四体现了他作为优秀政治家的哪一基本思想与个人品质?(4分)

  32.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什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早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

  ——《二十四史札记》卷8

  材料二 自从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杜佑《通典》

  材料四 唐朝诗人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五 北宋发展了科举制。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通过科举得官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四千五百一十七人。从宋太祖后期起,……被录取的人变成为“天子门生”了。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2分)

  (2)材料三唐代科举制的资格限制说明了什么?(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唐朝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4分)

  (4)根据材料五分析北宋怎样发展了科举制?王安石对科举制做了怎样的改革?(4分)

  33.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引自《史记》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诸子类语》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作者对此有何看法?(5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3分)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B B A D A 6—10 C B B D A 11-15 D D B B D

  16-20 D B B B D 21-25 B C C B D 26-30 C B B D B

  二.非选择题:

  31.

  ①赈灾(以备凶年);(1分)洛口仓、含嘉仓。(1分,对一个即可)

  ②没有起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2分)政权兴亡取决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2分)

  ③否(1分)大兴土木是原因之一,根源在于暴政。(2分)

  ④“存百姓”;(2分)虚怀纳谏。(2分)

  32.

  (1)士族制度极端腐败,不利封建统治的巩固。随着生产的发展,士族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必然要求在政治上取得应有的政治地位。(2分)

  (2)反映了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2分)

  (3)对魏晋以来的士族制度起到了瓦解的作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笼络了庶族地主中的有识之士,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4分)

  (4)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增加录取名额。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4分)

  33.

  (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刚开始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来疏远,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主要原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后来成为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4分)

  (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3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等。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入侵时的失败。(5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颁发;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3分)

  育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下册,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下册2017年”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