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题(附答案)1

2017-01-16 15:24:45 来源:高考帮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二政治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一、选择题

  1.(09江苏卷21)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8广东卷18)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3.(08广东卷19)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含义。这表明( )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 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08广东卷20)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5.(08广东卷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

  A.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B.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C.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D.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6.(08江苏卷2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7.(08江苏卷23)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8.(08宁夏卷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07山东卷23)下列古训名言与漫画(图11)启示的人生哲理相一致的是

  图11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 D.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札记》)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题(附答案)1”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