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作文解析:给材料写议论文
作文的书写是语文素养整合与优化的重要手段,下面是育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作文解析:给材料写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
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一)分析材料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见义勇为、救人而受赏、施恩而得报、人要正视名利、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 „„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报账是合法的、必须按规则办事、个人行为和社会影响、高尚品格与民众心理„„
【材料作文提炼主题】
解题思路
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利与义),孔子更看重的是善举所形成的社会效应,所考虑的是社会公德。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知孔子对两个学生不同态度的故事告诉我们: 正确对待义与利——
强调重义轻利,但并不是不要利;重公利轻私利并不是否定私利;重义轻利己并不是忘掉自己。只要符合法律,依靠自己劳动所得的合法利益都是可以获取的。 开篇引材料
孔子老先生赞扬接受谢礼的学生而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此番举动旨在以一人之行影响众人之为。而透过这两件事看人生,是要面子还是要实在,道德与利益的进退维谷该如何把握?我认为,一切应从实际出发,重实在,扬德行;以客观的眼光看事情,以积极的态度做事情,发挥连锁反应的作用。
例文:“施恩”该不该“图报”?
随着某位捐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慈善企业家对其捐助者的冷漠感慨了一番后,社会上抛起了一场对“感恩”和“图报”这几个字的大讨论,在5名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而取消其爱助资格事件发生后,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感恩”与“施恩”的关注。
“施恩不图报”一向被我们视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提倡,也只是提倡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着人间的关爱、友善与和谐。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物质化的时代,这种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施恩者到底该不该求回报?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该!
其实“施恩”与“求报”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人们看待这两者的眼光带有色彩,这是我国传统无私奉献高标准精神要求下的影响。人们大都认为选择施恩,就是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而做一个高尚的人,就不该要求回报,要求回报,则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施恩的行为便不纯洁,甚至被认为是思想有问题,更有甚者将其视为“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
我觉得人们不必如此激烈地批判“施恩图报”者,“图报”并不影响“施恩”的高尚,适当的回报还有激励作用。
话说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落水,就奋不顾身地跳下把它救起。那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却遭人非议。而孔子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可以鼓励更多人们去救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都有这等认识,为何身为新时代的国人还对“施恩图报”如此苛刻呢?
保护自己,不愿吃亏,这是人的本性。现在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的人的各项优惠及嘉奖也是一种施恩图报的体现。
“施恩”不仅在于救人,捐款等也不仅在于针对某个人的恩惠,还有对群众,对社会所“施”的“恩”,比如在公交车上或火车地铁中抓扒手。同样的,“图”的回报也不仅是金钱的酬谢,个人的感激,还有政府、社会对善举的尊重。 2006年夏,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在沿莱茵河旅行时,途径一个叫克里斯托的小镇,捡到一个装满钱的皮夹送交行政厅,然后不留名的离开的。而小镇镇长却发动了莱茵河沿岸十多个城镇的警力寻找他,并要求他收下奖彰和酬金,并说:“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跟多人的施援向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把“图报”看作是社会对善举的回报。
施恩图报无可厚非,但这“报”应是一种受恩人主动的感恩的回报,那种主动强行索要“锦旗”或“报酬”式的的荒诞“回报”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放的社会,接触着许多不同的思想并受其影响,难道我们不该宽容地对待“施恩图报”这个崭新的价值态度吗?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孔子赞扬接受谢礼的学生而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那种挟尸要价的作法,难道不让人寒心吗?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个温馨的国度。无认是春运期间长长的归家队伍,还是汶川地震中令人心碎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还是“暴走妈妈”义无反顾的割肝救子-----种种数不清的感动,足以令人相信中国是个洋溢着亲情,充满着温暖的天堂。但,也许正是这种连得剪不断的亲,浓得化不开的爱,才更容易成为我们收获幸福的一种“碍”。
今后四月一日,一位在日本留学的男青年因其母寄钱较晚而连捅其数刀。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还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竟还一个称赞孩子“勤勉,懂事”,为其苦苦求情,希望得到法庭轻判。这种无私近乎悲哀的“中国式母爱”,它又一次引起了国人的思考:行走在爱的路上,究竟要不要理智的相伴相随,它的份究竟有多重。
理智是情亲的基础。李阳家暴事件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在失去了理智的拳头下的亲情只可能是遍体鳞伤。尽管有妻子的真情表白“李阳你需要帮助,I love you”,尽管有孩子脆弱无助的呼唤“爸爸,我们需要你”,但这一切在丧失理智、冷漠无情的李阳面前,它们一文不值,只不过是他用来做研究的试验品而己。我想,李阳最需要的是一个公正严肃的法律制裁,也许只有那铿锵有力的惊堂木声才能敲碎那裹住他良心的冰冷的铁壳,让麻木的心灵生长出爱的花朵,散发出爱的温暖。
理智是大爱的诠释。日本著名作家小藤四野曾恨过自己的母亲。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母亲竟变得更加的无理取闹,硬是要他定期寄大笔钱给她。小藤若稍微迟缓了些,她便破口大骂。而当母亲去世,人们整理遗物时才发现,她把所有的钱一文不动地存入了儿子的帐号。这样的母亲才是世上最伟大理智的母亲:她担心一惯大手大脚的儿子在成名有钱之后更加的挥霍无度,或哪天声名大跌最终流落街头。这位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啊。当小藤明白这份沉甸甸的近乎残酷的母亲中包含着的真正意义时,母亲去世了。可这位伟大的妈妈却一直在向世人传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亲情,因为有了理性的重量才更显厚重与不了起。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啃老族”漫延的面积越来越广,高喊“我爸是李刚”的狂妄肇事者偶有耳闻,仗着父辈名人的光环做目无法纪之事时有发生----这些无一不在警醒着中国的父母们:无私的亲情更需要理智的把控。近有中国首富陈光标,远有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他们都拥有万贯家财,为何都选择了不留遗产给孩子的做法?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溺爱不是真爱。
由此,我们明白了,“中国式母爱”的一个明显弱点就是重感情,轻理性;重奉献,轻教育。只知道付出,而不懂得“索取”。这“索取”不是要求孩子回报物质和金钱,而是回报以责任感、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缺乏理智的情感投入就是爱的付出的过多过滥,最终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思想,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做出损人损已害国害民的事情。
亲情,呼唤理智!在爱的天平上,有时候理智的作用真的不可小看啊。亲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给孩子一根理智的线,让爱的风筝飞得更高无稳!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高二语文作文解析:给材料写议论文”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