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方法论之古方法论概述2

2016-12-26 21:59:29 来源:无忧考网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二政治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古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上对求知的方法有过许多论述,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有关认识方法的各种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方法的理论。

  在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潮中,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论辩反映了一般与个别、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割裂了个别和一般、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后期墨家和荀子则注意把它们结合起来,这一讨论对推动中国古代思想方法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宋到明清,哲学家们也比较重视方法论的讨论,程朱学派主张“道问学”,注重“格物致知”的综合方法,认为知为人所固有,但必须格物以致之,“即物而穷其理也”。陆王学派则主张“尊德性”,即重内心,认为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内心,只要在内心上下功夫就行了。清代的王夫之、颜元、戴震都比较重视认识的方法。其中王夫之把前人所讲的格物致知分解为二:格物是从事物、经验中求得道理,即归纳法;致知是思辨推理的方法,即演绎法。而且,他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割裂的,“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以入邪。二者相济,则不容不各致焉”。

  中国哲学传统还特别注重为人们校正行为、提高道德而提供准则和方法。在中国哲学中,伦理学和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方法论有着特别丰富的内容,认识的方法论包含在伦理实践的方法论之中。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二政治:方法论之古方法论概述2”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