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复习提纲

2016-10-21 12:51:21 来源:学习啦

   前言《我们的政治生活》

  1、 识记政治的含义和核心(P2、5)

  政治,指的是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2、 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P4)

  政治与经济密切联系。政治植根于经济,又反过来为经济服务。

  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对经济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指导、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

  (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3、 理解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P7)

  ①思想政治素质对于人的其他各种素质具有主导作用

  ②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首要条件

  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应对国际严峻挑战的紧迫需要

  4、 理解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P1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课《人民政权 人民当家》

  第一节“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1、 识记国家性质含义以及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P17)

  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即哪个(哪些)阶级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哪个(哪些)阶级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被统治阶级。

  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2、 识记国家政权含义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P16)

  国家政权,通常指国家权力。

  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3、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含义和本质(P17-19、P21)

  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首要标志:工人阶级的领导

  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社会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极为广泛)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的结合(P22)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享有民主和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人民民主是主要方面,同时,也需要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和对敌专政的统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同时,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节“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 理解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P23)

  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密切相关。的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又反映了国家性质。

  4、 运用我国政权对内对外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24-28)

  对内职能:

  ① 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两个方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三个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

  四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②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③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④组织社会公共服务。

  对外的国家职能(具体体现在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上)

  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②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协调我国和他国的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我国对内对外的国家职能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的关系)

  5、 运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28-29)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最根本的国家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①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在人民内部实现最广泛的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②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

  ③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④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全盘“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

  总之,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人民的政权,我们才能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才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 理解人民军队的重要地位和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P30、32-33)

  重要地位: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保卫人民江山,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钢铁长城。

  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7、 理解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们的历史责任(P33-34)

  要努力增强国防观念

  要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

  要积极履行公民的国防义务,用实际行动参与国防建设

  第二课《人大制度 造福人民》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理解国体、政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P37)

  国体:国家性质,标志着国家权力的归属,及哪个或哪些阶级掌握国家权力

  政体:就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两者紧密相联,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P3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 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38-40)

  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与人大)

  ⑶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

  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的范围内可以享有一定的立法权,但必须以尊重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前提。(中央与地方)

  ⑸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

  4、 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41)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突出人民的权力为核心,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为人民通过民主渠道管理国家事务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在我国整个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5、 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41-44)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人大制度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实行人大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 运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要性和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45)

  必要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体制。

  7、 理解青少年学生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做法(P46-47)

  (1)要关心全国人大和本地区人大有关的新闻

  (2)要积极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

  (3)要了解社情民意、向人大代表提出合理建议

  (4)要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节“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

  8、 运用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49-51)

  人大代表是人民意志的表达者,也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作为人民权力的手托者,人大代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代表与被代表、受委托与委托的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人大代表权力的源泉在于人民

  人民与人大代表权力委托关系的成立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人民对人大代表的权力委托是有期限的(5年)

  9、 运用人大代表主要职责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52-55)

  (1)开会期间11项职权

  与会权、审议权、提案权、选举权、询问权、质询权、罢免权、调查权、表决权、建议、批评和意见权以及提议权

  (2)闭会期间的职责

  在自己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三课《国家机关 以民为本》

  第一节“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 识记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P60)

  2、 运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职权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61-62)

  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听取工作报告)

  3、 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P63-64)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

  4、 运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权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64)

  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制定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决定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

  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决定人事任免;

  决定同外国地府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等等。

  第二节“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5、 识记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重要地位】(P65-66)

  ⑴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

  ⑵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⑶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6、 理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P67)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7、 运用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含义和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我国政府建设的目标】(P70-72)

  ⑴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

  ⑵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

  坚持对人民负责,完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的执行机制。

  ⑶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

  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节“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

  8、 识记我国司法机关的组成(P74)

  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9、 理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务(P74-76)

  人民法院: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

  人民检察院: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通过行使法律监督权,保证法律的实施

  任务详见教材

  10、 识记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也是我国司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安机关的性质】(P78)

  11、 理解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P78-79)

  职责: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依法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

  任务:承担着刑事司法、打击犯罪的任务(司法体系一员)

  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行政机关)

  12、 运用公安机关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80)

  (1)区别

  ①性质不同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公安机关是治安机关,负责刑事案件的侦察、拘留、预审、执行逮捕

  ②分工不同,各司其职

  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

  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侦查

  人民法院:审判

  (2)联系

  都承担着保护人民、惩罚犯罪、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

  三者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可以保证准确有效的执行法律。

  第四节“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13、 理解国家公务员要努力为人民服务(P81)

  14、 运用国家公务员要依法接受人民监督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83-85)

  监督公务员的途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四课《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一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 识记民主的含义(P87)

  民主从根本上说,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是指一定阶级在形式上或实质上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国家政治制度。

  民主是相对专制而言的。

  2、 运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88)

  3、 识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P89)

  4、 运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90-91)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⑴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⑵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⑶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⑷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5、 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P91-94)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 理解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增强民主意识的主要途径(P95-98)

  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开展民主和法制的宣传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

  7、 运用青少年学生参与民主建设,树立民主意识的意义和要求的相关知识评价社会政治现象(P98)

  青年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当好国家主人的具体表现。

  我们要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珍惜民主权利,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努力培养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

  第二节“民主与法制不可分”

  8、 识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含义和基本要求(P99-101)

  含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

  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前提

  有法必依——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

  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体现

  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必须全面贯彻实施。

  9、 运用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01-103)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①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③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第三节“实施依法治国 建设政治文明”

  10、 识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P106)

  依法治国方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⑴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⑵依法治国必须制度化、法律化(“法治”代替“人治”)

  ⑶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11、 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107)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党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12、 运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要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07-108)

  实施依法治国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⑵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⑶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3、 运用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08)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区别:

  ①手段方法不同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行为

  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②范畴不同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2)联系(两个重要保证)

  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虽范畴不同,但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4、 运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⑵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

  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必须把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第五课《政治参与 公民责任》

  第一节“政治参与是人们当家作主的体现”

  1、 理解公民政治参与的含义与主要形式(P2-4)

  含义: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政治意愿的行为。

  主要形式:政治选举(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政治结社、政治表达

  2、 理解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P5-6)

  所谓“有序”,即指“依法”。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

  3、 运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原则和现实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0-12)

  原则:党领导、法治、渐进式

  现实意义:

  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⑴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⑶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⑷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的要求

  第二节“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 识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P13)

  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选举产生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其他应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其他应由选举产的公职人员的权利。

  5、 运用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3)

  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6、 运用我国选举制度的特点以及我国选举制度受国情制约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4-15)

  特点: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性、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7、 运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形式与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7-19)

  形式: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公民参加决策的重要意义:

  ①保证公民对决策的参与权利,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有助于决策者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和切实珍惜民力

  ③有利于促进公众对决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推进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公众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

  8、 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内容与形式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9-20)

  内容: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形式:间接参与民主管理、直接参与民主管理

  9、 运用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21-22)

  依法参与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人民通过行使知情权、选举权、参政权等来制约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力,这是加强群众监督制度建设的关键。

  公民参与监督,可以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和失职行为,公民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最重要的监督是公众的直接监督,它昰各种监督机构发挥监督作用的基础

  10、 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设计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案

  第六课《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第一节“维护我国的国家统一”

  1、 识记国家主权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内容(P25-27)含义:国家主权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凭借这种最高权力,行使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

  特征及其关系:

  (1)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至高无上性

  (2)国家主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性

  关系:国家主权的两个特性,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国家最高权力对外不是独立的,国家受到外来的干涉便不得不服从外来意志,那么国家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部事务,在国内就不可能有最高的统治权。同样,国家最高权力如果对内不是最高的,也谈不上对外独立。只有两个方面紧密结合,才有真正的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1)国家的政治独立(2)国家的经济自主

  (3)国家的领土完整

  关系:国家的政治独立与经济自主密切相关。政治独立是经济自主的前提,经济自主又是政治独立的保证。

  领土完整与国家的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密切关联,国家在其领土内享有完整的、排他的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管辖权。

  2、 运用国家主权的特征和基本内容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25-27)详见第一条

  3、 运用“一国两制”方针科学内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29-30)

  (1)坚持“一国”是前提和基础

  (2)两种制度并存(社会制度)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

  4、 运用实行“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31-32)

  (1)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

  (2)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4)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 运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33-35)

  我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一个总方针、四个决不)

  总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具体原则:(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二节“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

  6、 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37)

  7、 识记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内涵(P38)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

  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8、 运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39-4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国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9、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P42)

  10、 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P44)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11、 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44-47)

  特点(主要内容或中国特色):

  (1)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前提)

  (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实行范围)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与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体现民族原则):

  (1)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体现民族平等原则)

  (2)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体现民族团结原则)

  (3)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体现共同繁荣原则)

  12、 运用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相关知识评价社会政治现象(P48-50)

  (1) 前提:实现民族平等

  (2) 核心: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 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公民义务: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七课《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

  第一节“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

  1、 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P54、56)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基本权利: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

  2、 识记国际组织的含义及作用(P56、58)

  含义:国际组织是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和任务,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常设性议事机构。

  作用:①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往合作的纽带

  ②是协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

  ③是争取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④尤其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际社会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创制者与监督者,也是国际社会的管理者和国际争端的调节者,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 识记国际关系的含义(P59)

  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4、 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组织机构(P63-65)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应危及和平、安全和正义

  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威胁使用武力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组织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联大):联合国的审议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足以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

  安全理事会(安理会):中、法、俄、美、英5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

  联合国秘书处:秘书长潘基文,2012年连任

  5、 运用联合国作用及中国对联合国事业重要贡献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66-67)

  联合国的作用:

  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

  l 中国对联合国事业的重要贡献: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对外关系中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在反恐、军控、维和、发展、人权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l 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忠实力量。

  第二节“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格局”

  6、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P70)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的。

  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7、 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74)

  第三节“我国的对外政策”

  8、 运用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75-78)

  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⑴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外交政策的核心、基本立场)

  ⑵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⑶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外交政策的宗旨)

  9、 运用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79-81)

  10、 运用公民在对外交往中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相关知识评价社会政治现象【涉及公民基本义务】(P79-81)

  第八课《立党为公 执政兴国》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

  1、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P86-87)

  2、 运用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89)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客观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92-93)

  (1)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党的领导是维护中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3)党的领导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

  (4)党的领导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 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民主党派及其性质(P96)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

  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5、 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97-100)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2)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5)发展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

  (6)通过多种形式实行政治协商

  6、 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P100)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 运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00)详见第6条

  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民主

  8、 运用我国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意义的相关知识评价社会政治现象【优越性】(P101)

  (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有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有利于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总之,是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

  9、 运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党的领导方式】(P102-104)

  关系: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

  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0、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P104-105)

  (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一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志和行动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2)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

  (3)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

  11、运用青年学生要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评价相关社会政治现象(P106-108)

  (1)要增强党的观念

  (2)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要遵循党的教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高二政治复习提纲”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