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有四个亮点
高考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习、甄别人才、保障公平。在长期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全面提出了破解长期困扰我国高校人才选拔难题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新方案理论上有科学依据,实践上可操作性强。概括起来说,新方案具有以下四个令人振奋的亮点:
学生自主选择性大为增强
这种自主选择性主要体现在基于学生自我兴趣的“四选”: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课程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有选择性地加强能体现自己优势的课程学习,为未来深造打下比较扎实的知识、思维、能力基础,避免面面俱到式学习带来的个性伤害。在考试科目与次数上,考生可以根据学业专长和专业方向选择3门自主选考科目,选考科目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削弱了因考试失误带来的一卷定终身式伤害。新高考废除了以校为本的梯次投档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避免考生为了读某所学校而不得不服从专业调配的现象。新高考高职提前招生打破了以前一生一校录取的局限,由学校对学生的单向选择改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考生可在多所被录取的学校中选择自己最心仪的学校。
高校招生自主权明显扩大
在招考模式上,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采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四种招生模式。多元选拔模式不仅利于学生发挥特长,而且使不同类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招生模式招收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如:浙江省2011年开始试行综合评价高中业绩、综合素质测试、高考成绩的三位一体招生。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指出,这种选拨方式更利于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专业兴趣爱好、沟通能力等,普遍认为这种方式比单纯依赖高考成绩更能招到综合素质好的考生,希望能扩大三位一体招生范围与名额。在考试科目上,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自主确定0—3门选考科目。这种方式更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对考生素质与专业知识准备的需求。由此带来的名校与名专业错位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人才选拔方式与国际高校逐步接轨
全球化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竞争的焦点必然汇聚在高校,其表现之一是全球性的大学优秀学生之争。教育发展虽有民族特性,人才培养却有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前期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知识准备,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著名大学无不看重这一点。反观我国高考制度,由于多种原因而过分重视书面知识的准备与考试,由此给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带来令人遗憾的苦果。对个人来说,幸福的一生不仅因为其知识与能力;对社会而言,个体社会成就的获得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知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开始把目光投向考生的综合素质,既反映出我国对人才标准的现实反思,也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考试方式与程序上,也体现出与国际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接轨的趋势。
系统设计与稳步推进并行
高考拨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改革重要性的民族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对改革方案一直是慎之又慎。这份慎重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系统设计与稳步推行。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是政府、学校、社会、专家广泛参与的结果,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观念、课程、教学、评估等都有整体性、全面性的谋划,并考虑其长远性的影响。对如何实行改革,既有前期性试点,有周密的全局性、分阶段性部署。
(责任编辑:商兴龙)
分享“2017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有四个亮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