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一直悬而未决的三大难题
近日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被认为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国家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改革。高考,已经主导着这个国家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怎么给年轻人创造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平台,可谓任重道远。自从1977年以来,国家对高考改革的步伐一直未断,虽然现在称史上最全面系统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公布,但有三个难题一直悬而未决。
难题一 高校自主招生如何进行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俗称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措施包括: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后等。方案禁令一出,意味着自主招生的这片天空更加晴朗,但按照现有方案,相关细节仍不明确,仍有问题待解。
例如,自主招生安排在统一高考后,是否会令高校有点措手不及?南京一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就直陈,时间太紧张了,高校势必考虑更加易行的考查方式来选拔学生,笔试再加面试的模式可能不会持续了。
受政策所限的高校,会不会如培训机构预言那样将自主招生选拔扩大转移到各类科学营、夏令营、学科竞赛营上?联盟解体后,会不会反而增大自招考生的赴考压力?
难题二 高校如何录取
通过高考成绩、高中时期学业成绩、高校面试综合考量录取学生,被称为三位一体招生。这种招生模式在浙江已经实行了几年。
三位一体也一直被研究者们认为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高考招生模式。
此次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位学者指出,以前公布成绩前填报志愿,保证了后面的学校能够获得一些好的生源,现在改成公布成绩后填报,也就不存在竞争了,预期明确,按分数高低排列录取,这种全凭分数的录取是否既不利于特殊人才选拔,也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
此外,许多人也担心,平行志愿录取会强化分分计较,强化应试的分数竞争。
网上的平行志愿录取,就跟买股票似的,一分也浪费不了,高等学校都用不着自己去招生了,就在网上全选完了,报考情况都在那儿呢,就按照那个一选,高等学校的教授根本不用做事,学生就弄过来了,怎么体现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怎么体现高等学校的特色呢?
因此,方案实施之后,如何设计操作细则,在兼顾公平和保障自主之间拿捏平衡,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难题三 统考和学业水平如何加总
此次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是被反复提及的最大变化。新的3+3模式也引发了热议。
有学者提出,这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技术问题,即作为竞争性考试的语数外考试,和后面3科作为达标性合格性的考试,两者的意义和目标都不一样,如何加总?
3+3到底如何操作。后三科是达标性的等级考试,对于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来说,没有意义,因为两校的招生对象必然拿到的都是A,那么总成绩就只能靠语数外3科来拉开距离了。
如果这样的话,整个考试的区分度下降了,分数的作用下降了,那么是不是会使自主招生权进一步扩大?高校自己的选拔方式要进一步加强?这样的改革对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也有不少人质疑,改革方案的初衷是好的,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学生有凭兴趣选择科目的自由,但在分分必争的总分评价模式下,学生会不会哪个科目容易拿分就选哪个科目,而并非根据自己的兴趣作出选择呢?
还有,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的外语,基于同样的原因,会不会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为追求更高的分数而进行重复考试呢?怎样避免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带来的负担呢?
(责任编辑:商兴龙)
分享“高考改革一直悬而未决的三大难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