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国家命运的转变(2)
周恩来为高考申辩
1972年10月14日,周恩来接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两人的对话大部分成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探索。李政道对中国实行的“中学毕业生要下放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推荐制”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周恩来对此点头同意,并且说:“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边学习、边劳动。”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社会震动,但在江青集团的反对下,并未实现。
1974年5月,李政道再次回到中国,他在上海听到:芭蕾舞学校的学生不需要脱离学校专门劳动两年,理由是跳芭蕾舞不能停。受到启发的李政道写信给周恩来:既然跳芭蕾舞不能停,学科技的学生也不应脱离学校专门劳动几年,应选择优秀青少年,使之早入大学,加以培养。周恩来指示:将李政道的来信用大字版排出,送毛泽东审阅。5月30日,毛泽东接见了李政道,表示赞同李政道提出的办少年班的意见。
然而,这些努力所起效果甚微。直到四人帮垮台后,教育部采取的折中办法仍是以贯彻周恩来1972年讲话的名义,要求各地在每年的招生中,分出1%~5%的名额给应届生。
邓小平的一言拍板
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复出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
此前,已有很多细节表现出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的决心。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7年8月4日,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但与会者发现邓小平几乎每场必到。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谈话口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教授说,推荐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课程。邓小平说,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好了。
最后,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的建议,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情绪激昂的专家们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1977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会议开了44天。会议的主要争论点,还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对此,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提出了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封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被打开。
推荐阅读:
报名咨询热线:010-51291357 010-51291557
(责任编辑:卢雁明)
分享“揭秘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国家命运的转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