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2)
能力要求:凸显了从结果中心向兼具过程中心的转变
传统课程强调既有“结果”的记忆,在考查中更多以“知识立意”呈现。新课程则强调历史现象的解读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不再一味强调既有“结果”的机械记忆,在考查中表现为“能力立意”的追求。试题较好地展现了这一要求,展现了从结果中心向过程中心转变的趋势。
1.重视历史材料解读,突出运用基本史学方法素养的考查
今年的试题不仅继承了前两年四川卷重视对历史过程与方法考查的传统,而且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实质的进步。尤其突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较为薄弱,但对历史学习非常重要的基本史学方法——历史材料解读的考查。第17题“吴虞消费情况”解读,是对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题(15题)的继承和深化,试题以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统计表设计问题情境,以史学家傅斯年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为解题导向,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解读的客观性、准确性。第13题“东汉说唱俑”题则是对2009年四川卷“魏晋庖厨彩绘墓砖”题的继承和发展,试题以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陶俑为素材,考查其作为历史材料可以获得的正确解读。从命题技术上讲,两题都较好地克服了单纯依靠对选项正误的排除即可获得正确答案的弊端,更好地体现了史学方法试题考查的要求,凸显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2.完善能力层次,深化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今年试题继续保持四川卷“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第15题“康熙帝论述”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第16题“《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考查考生回到历史现场认识历史的能力,凸显了陈寅恪关于历史研究应“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的治史理念,同时考查了考生适度解读材料的能力;“法国大革命”主题(第20、21题)和“国际组织”主题第23题既体现了新课程“中外关联”的理念,又考查了考生从整体史观的视野,基于对人类历史整体运动的宏观把握正确认识历史事件、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
今年试题还进一步完善了前两年试题中能力考查较为薄弱的环节。如历史比较概括能力,在前几年的试题中均较为薄弱,今年则在“公司的力量”题(第37题)第3问中专门设置“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并赋12分,突出了历史比较并进行史论结合的相关能力的考查。2011年出现的政策评述题(“罗斯福知识移民政策”题),今年则在“发展农业”题(第39题)第4问中设置“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继续保持了历史评价能力的考查。这些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历史试题的能力类型,保证了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与深度,彰显历史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从结果中心向兼具过程中心转变”的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韩志霞)
分享“四川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