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知识点问答题23
23、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下图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各自是怎样实践的?(2分)
孔子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1)①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境界。(3分)②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能成功;柏拉图三次游历叙立亚,希望改造僭主为"哲学王",但最终也失败。(2分)
(2)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请列举其有利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3分)
(2)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任三点3分)
(3)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近代史前期定都南京的两大政权各提出过什么主张?简述其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4分)
(3)太平天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绞杀。(或颁布《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迫于形势并未实行)(2分)中华民国:“三民主义”、“天下为公”;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责任编辑:韩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知识点问答题23”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