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提分秘籍:抓住评分点(2)
8.书写要工整。字体能美观更好,不能美观,则必须要工整。所谓工整,就是笔画清楚,横、竖、撇、捺、折、钩就是横、竖、撇、捺、折、钩,当然更不能缺胳膊少腿的;再就是字体结构要规范。书写,虽不是评分重点,但如果字迹难辨,则会严重影响评分。这不仅是因为评卷时间紧的原因,还因为字的书写本身也是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啊。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自己的书写,有意识地练好 自己的基本功。
二、谋求发展等级得分
发展等级要求是建立在基础等级要求之上的。发展等级段的13个评分点中,有一点突出或有两点比较突出,则可得满分。对发展等级评分点的含义,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如“丰富”之中的“论据充实”,并非指举很多的事例,因为论据并不等于事实,它还包括道理。“充实”,是指材料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观点。又如 “有文采”中的“文句有表现力”,不仅是指排比、反复等句式表现出的“有气 势”,更是指文句在内容表现方面的有意蕴或简明精确。
三、自觉增强作文意识
作文评分标准是我们写作努力的方向。但古人说欲作诗,功夫在诗外:“人情炼达即文章。”所以,我们欲提高作文水平,不仅要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还要吸取前人失误的教训,要遵循作文学习的规律。为此,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考场作文的展示意识。考场是写作,就是像部队接受检阅一样,应向检阅者展示自己过硬的素养、良好的作风和精良的装备。这种展示应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实力展示,不能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它展示的应是考生的理解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和思想情感等综合素养。展示的理解力,也是一种认识力,它表现在对题意、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等的理解与认识上。这里最关键的是对题意的准确理解,理解题意需要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对题目的关键词、各个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都要能够准确理解。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把握了题目的开放度与限制性,才能准确立意,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展示思维力,不仅表现在构思上,还表现在审题、立意、选材、表达上。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逻辑性、灵活性等都可在一篇作文中体现出来。展示表达力,是作文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作文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是言语的表达,就整体而言,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形成作文的精巧结构。就细处而言,作为言语表达,还体现在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上。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能文从字顺。展示思想情感,指考生用作文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社会、自然等独特的认识以及自己的价值判断、审美判断与情感态度等,体现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当然,要有展示意识,这指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而到了写作时,又是不能有的。这就像演员在平时要有演戏的角色意识,而一旦到台上则要淡忘是在演戏,而应全心身投入戏中一样。
2.增强平时作文的实战意识。平时作文训练,有些同学不太重视,或不做,或者是做了也是马虎了事,缺乏实战意识。这是极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的。到高三了,功课紧,往往错过了安排的时间就很难找到别的时间来弥补。有实战意识,一是指有时间观念,养成快速作文的习惯;二是指认真对待,把每次作文都当作考场的一次演练,写时不马虎,写后认真总结,力求有所收获;三是指把写作当作表达情意的一次交流,把作文当做一种交际。平时作文如果有了实际交际的意识,那么,在作文时就会选好假定的读者,就会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写作, 并从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
3.增强写作素材的积累意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的积累十分重要。我们同学面对一个作文题,有的不知道写作什么,有的想到了写什么,又不知道用什么来表现。这些都与平时的积累有关。如果仓库有粮,肚子有货,不说思如泉涌,也不至于头脑一片空白啊,所以平时的积累很重要。这种积累,一是思想智慧的积累,前人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的认识是丰富我们思想的宝贵资源,应注意吸收;二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体味、感悟、思考,坚持写日记,让日记成为自己写作素材的宝库;三是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件的积累,这种积累主要是在阅读中的积累,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不仅阅读课文,还要阅读课外书,阅读新闻报刊等,特别是名人传记与近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报道等。当然,积累中还要重思考、重分类。有了这样广泛的积累,才会将它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储存起来,才会克服那种提笔除了铺排几个大家早已熟知而毫无新意的历史名人及其掌故外就无新例可写的现象,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 之感。
4.增强理性思辨意识。写作,要有激情,也要有理性。尤其是议论文写作,雄辩的激情中必须有严密深入的逻辑说理。“议论文的观点,应是一种理性思想的表达,应有普遍性和辩证性。”①例如“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早人一步”“早,是成功的关键”等观点,就不准确,把可能律当成了必然律;又如“早,意味着早一点说出你的爱”的分论点,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把感性的个别现象当成了普遍规律。在写作中锤炼表达观点的语言,实际上是在锤炼思想,是在深化认识,这个过程是思维走向严密的过程。提出观点要运思,“填平具体事例与普遍观点之 间的沟壑” .②同样也需要思辨分析性的运思。思维能力强的会把事例当作阐明 道理的辅助,而不是相反。“因为一万个事例也无法自明地彰显某一个普遍观点。”③平行展开,尤其是无中心的平面发散,对说理的深入往往是劳而无功的。要深入分析,使认识走向深刻,辨明真理,就必须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使议论的结构能更有力地证明论点。“早是勤”“早是青春活力”“早是希望”等观点,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现象非常普遍,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严重的 思维错乱”。 ④因为看似有多角度,实则概念不明,含混交叉。所以,我们要增 强理性思辨意识,以提高作文复习的效率。
(责任编辑:王烨)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