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教育改革纲要未提文理分科缘于争议非常大(2)

2010-03-02 08:59:31 来源:网络

揭秘

纲要曾经过40轮大修改

昨天,教育部披露了纲要出台的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2008年8月启动,教育部先后开展了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11个重大战略专题、36个重大问题的调研;领衔课题组的是教育界的知名专家顾明远、谈松华,也有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周远清等。

他们到全国80多所高校进行广泛调研;安排60个驻外教育处组开展国际调研;针对20个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度调研。邀请海内外各个领域100多位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数千名专家和各方面人士参与了调研活动。最终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收集210多万条意见

在纲要起草前,教育部先广泛发起了第一轮的征求意见,其间文理分科等社会热议的20个问题被单独提出再次进行意见的征集。在2009年1月至2月的意见征求期间,各界人士踊跃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发来信件14000多封。对这些意见建议,工作组成员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共整理出100多个教育问题。

200多人参与起草

在意见征求之后,成立了专门起草小组,邀请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有关部委司局长、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直接参与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文本初稿形成后,先后4次大范围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教育界人士等500多个单位、1300余人共提出意见建议近5000条。前后对文本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已制订分省份规划

教育部表示,除了纲要本身,为了支持和配合总体规划的制订,还安排了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新疆等省(区、市)制订了分省份规划,同时开展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分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

链接·教改历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

1984年至1985年,中共中央相继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了80年代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态势。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等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发布的《纲要》,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在教育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上,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也有人总结,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育以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那么90年代以来的教育则是“发展大于改革”,以规模、数量的扩大和增长为主要特征,所进行的一些改革主要围绕教育经费问题,兴奋点在创收、经营、学校办公司、高收费等方面,即舆论称之为“教育产业化”的思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决定》中提出了高校扩招。这对今后的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让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劳动资源大国的转变。

《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推行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卢雁明)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网最新资讯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高考低分热招院校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