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教育学:60道简答题(5)
51.课程研究的发展演变
答:(1)课程思想的发展演变:
①在课程思想上,历来存在不同的思想流派和观点争论,如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博雅教育和实科教育之争、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之争、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等等。
②从本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末,课程研究日益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早期的研究深受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把教学看成是将预先决定好的知识“转让”给学习者的过程。因此,这一时期课程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受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较深,强调课程的“技术性”、教学过程的可控制必珂预测性和实用效率,偏重实用任务的改进和实现目的之手段,强调课程的“社会阶层”简单复制功能,忽视教育目的本身即教育本质的研究,对学生和谐自由的发展有所抑制。
③进入60年代后,传统的课程理论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和挑战。课程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出现了英国教育家斯坦浩斯的“过程模式”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模式”等新的课程流派。美国的结构主义课程模式注重教育本质的研究,并将课程看做一处较为确定的领域,强调课程的更广泛的内容,特别是课程的社会因素。但这一时期的课程研究仍然具有浓厚的社会功能论和实用主义的色彩,强调学习效率,追求社会稳定和价值一致的社会规范,导致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模式的危机。
④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反学校运动”和“反理性文化”思潮的出现导致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科技理性受到猛烈抨击,非理性主义以排斥物质主义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面貌出现,对抑制人性的学校体制提出批判。这股思潮侵入课程研究,导致了潜课程思潮的产生。
⑤潜课程思潮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对非人性化的、压抑学习者主体意识发展的学校课程进行了反省和批判,从而导致了课程观的进一步深化。
(2)课程设计理论的若干变化: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根据培养目标应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各种内容、各种形态课程的结合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各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社会、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等等。当代课程设计发展的趋势是:①课程结构日趋合理②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③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④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
52.什么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答:(1)目的、目标和课程:目的是希冀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具体要求就是课程的目标。因此,课程目标就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之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订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2)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①不同级类的学校培养目标制约课程目标: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级类学校中的目标是不同的。就是在同级同类学校的同一门课程,由一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不同,也应当允许在课程目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不某些差别。
②不同课程的特点制约课程目标:按照一般对课程的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两类。
根据设置目的的不同,宏观课程可分为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等,这些课程又可作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类。这些课程的目标应各有不同。对理论知识、技能、能力等的掌握往往用“认知类目标”来标示;对实践方面的能力则用“实践类目标”来标示。普通课程的目标一般应以认知类目标为主,职业课程则应以实践类目标为主,专业课程则兼有两类目标。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026年浙江工商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三所知名院校同等学力申硕即将开课,均剩最后报名机会。入学需提交材料审核,申硕要满足学位等条件,三校各有商科、师...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科目有综合和外语两门,关于这两门科目的考试难度,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同等学力申硕综合
同等学力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应该紧锣密鼓的开始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同等学力申硕经济重点考试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