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网,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号
在职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政策解读

微信小程序
在职研究生微信小程序

快速择校

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

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读后感

来源:rucedu 时间:2009-05-18 09:03:12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测评

无标题文档

我上人民大学劳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张倩

经过二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拿到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证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在最初报名的时候,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犹豫的。毕竟离开大学校园都已经很多年了,已经不习惯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尤其是知道在职研究生最终能坚持到底,拿到学位的只占一定比例。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一切也没有那么难,正如联想的广告语所说:“只要你想”,只要自己想,其实就一定能做到。

班主任国海霞老师问我能不能写点感想的时候,我其实心里是有愧的。虽然是比较早拿到了学位,但其实和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的老师们讲授的丰富知识相比来说,我学的还远远不够呢。但是我还是想把自己在这两年里的一点点个人感受,尤其是关于考试和写论文的感受写下来,供我的同学参考。

先说说考试吧,可能大家都会对考试不由自主地害怕和紧张。我开始时也是。尤其是听说国家统一考试通过率不高时,也是非常害怕的。但是后来经过了解不同考试的内容和安排后,我心理就踏实多了。能顺利地通过几门考试,如下几点是我的建议:

1、合理安排好各门考试的时间。我们一共有六门考试要全部通过,其中4门是学校组织的,2门是国家统一考试。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和时间,我计划分为3次通过考试。第一次是入学不久,通过英语考试,这是由于我平时工作和英语接触较多,对英语考试还是有一定把握的;第二次是力争全部通过学校的4门考试,也对这样的专业考试内容有所熟悉,为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做准备;最后通过全国统一专业考试。在确定了这样的计划之后,我就把全年年假都集中在考试前一个月内,集中在家复习。复习期间集中精力,拒绝任何活动,直到考试完毕为止。由于专业考试有大量的词汇和概念需要记忆,这样的集中复习是有帮助的。但是平时也要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复习。

2、理解每道题目的内容和含义。我记得学校4门考试是有题库的,无疑让学生轻松了很多。但是每一门课程一共有90道题目(名词解释、简答、问答)。要把这90道题全部背下来也很不容易。如果不对题目真正的了解,光靠死记硬背既是非常痛苦的,也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成年人的记忆力已经比不上学生了。所以每复习一道题目时间,我都会查找教材上相关内容,把题目理解透,再结合复习大纲上给出的部分提示,用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不一定是最标准和准确的,但是我相信成人研究生考试不是考得死记硬背,而是考得是理解和应用。而且一旦把题目理解透后,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去背诵,很自然地答案就浮现在脑海中了。我记得全国统考的时候有一道综合计算题,当时乍一看有点发蒙,后来把复习时的一些知识点迅速地整理了一下,最后还是算出了这道题目。

关于写论文

顺利通过所有学位考试后,就开始写论文了。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很艰难的考试都通过了,论文肯定会很简单。我开始就是有这样的想法,但经过了整个论文撰写及答辩之后,我才发现之前的想法完全错了,而且有点幼稚。关于写论文,我也有如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重视写论文:可能有人会觉得写论文是学生的事情,尤其是离开了校园很多年的我们,更会觉得论文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在完成了整个论文阶段后,最大的感受是写论文其实是对自己的学习、理论、观点等等最好的一次梳理和整理。其实写论文对作者的要求是非常多的,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写作,也不同于在办公室里商务文件的写作。论文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在慢慢了解这些特殊要求的过程中,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2、题目选择非常重要:正式写论文之前,我们都要开始选择题目。题目的选择将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对论文撰写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我的一个朋友(别校)写论文时没有经过仔细思考,选择了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兴趣的论文题目,写作过程中非常痛苦。其实写论文应该是对自己的知识总结和过程,是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的,如果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将无益于自己的学习。由于我们学习的专业是人力资源方向,而我又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所以我就决定了选择人力资源的话题。但是人力资源的内容包罗万象,到底选择哪个方面让我为难了一阵。由于在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内容接触到了一些关于员工敬业度方面的内容,而敬业度也是目前很多大公司关注的话题,敬业度背后又隐藏着很多的内容,所以我决定选择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话题。在写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对这个话题研究的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有兴趣,所以写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并不觉得枯燥。

3事先了解学校对于论文的要求:正如我前边提到,论文不同于我们的商业写作,像我们这样在公司工作久了的人,习惯于使用Excel, Powerpoint等,好像已经不习惯用Word了。我记得当时我答辩时刘昕教授说我的东西一看就是外企里、咨询公司惯用的风格,虽然没有问题,但是离论文的严格要求相差甚远。因为论文的格式、用词、段落,甚至于排版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正如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提到,论文是学术性的,是非常严格和严禁的,不容许半点疏漏和马虎。所以在准备论文过程中,除了对内容的钻研外,大家还应该对论文的特点及要求有清楚的了解。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人大在职研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学习看起来是艰难和痛苦的,但是只要坚持下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发现原来也不那么难。来到人大,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极好的机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离开校园之后还有机会来到这里学习,和各位教授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和探讨。我非常感谢李超平、刘昕、方振邦、吴春波等各位教授对我的指导,甚至是批评,让我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也感谢我的班主任国海霞老师,在我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建议。现在只要有朋友想读在职研究生,我都会推荐她们考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劳动经济学,去开始一个充实的愉快的学习之旅。

张倩

20094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阅读全文

一站式择校服务!【免费领取】专业规划&择校方案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意向专业 :
 意向院校 :
*当前学历 :
免费领取 :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用户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评测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在职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历年汇总、26年预测
    北京在职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历年汇总、26年预测

    北京在职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分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前者单科60分及格,有4次补考机会;后者有国家线/院校自划线。2023-2025年管理类国家线降,清华M...

    790评论2025-10-12 08:48:45
    2026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流程已出,职场人士备考策略需注意
    2026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流程已出,职场人士备考策略需注意

    在职研究生报名流程已全面更新,职场人士在紧张的备考阶段必须掌握高效策略。文章详细拆解报名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资格审核、材料提交和考试安排,并针对在职人群的特点,...

    380评论2025-10-07 08:20:51
    各地区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流程、政策要求详解
    各地区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流程、政策要求详解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全国有统一基础要求,如学历与工作经验限制等,各地区又有补充差异。报考流程统一但各环节时间、材料、审核方式不同。政策福利包括落户积分、学费补贴、...

    740评论2025-10-04 08:02:56
    贵州在职研究生预报名是必须的吗?备考需注意这些时间节点
    贵州在职研究生预报名是必须的吗?备考需注意这些时间节点

    贵州在职研究生预报名是报考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了解其是否必须能帮助考生提前规划,避免正式报名时的拥堵。备考阶段需严格把控报名截止日期、考试时间安排、复习进度及成绩...

    260评论2025-10-01 08:59:09
    重庆在职人考研预报名吗?在渝考生可在10月10日至13日报名
    重庆在职人考研预报名吗?在渝考生可在10月10日至13日报名

    重庆在职人考研预报名时间确定为10月10日至13日,在渝考生需在此期间完成报名操作。错过预报名期将无法参加后续考试,影响升学计划。本文详细解析报名步骤,包括系统...

    910评论2025-10-01 08:54:42
    新疆在职考研预报名需要的材料:2026年非全日制研究生需准备哪些材料?
    新疆在职考研预报名需要的材料:2026年非全日制研究生需准备哪些材料?

    新疆在职考研预报名是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关键环节,需提前准备身份证明、学历证书、工作单位证明及照片等核心材料。这些材料确保报名审核顺利通过,避免因缺失导致延误或...

    630评论2025-10-01 08:48:55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报考资格测评
    扫码关注
    在职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64100 15901414202
    微信咨询
    用手机号进行搜索添加微信好友
    15901414202

    张老师

    15901414201

    张老师

    15811207920

    育小路

    一对一免费咨询

    张老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