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辅导:阴阳失调

来源:考试吧发布时间:2013-12-11

  (一)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

  所谓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又是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临床上主要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来阐释寒热虚实或寒热真假病证,以及兴奋与抑制失调的动静失常病证的病变机制。

  (二)阴阳失调的主要类型

  1.阴阳偏胜

  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两个方面,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

  ①概念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实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此外,长期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等,亦可引起阳偏胜。

  ③病机特点

  阳盛而阴未虚(属实热证)。

  ④主要临床表现

  出现以“热、动、燥、赤”为特征的实热性症象。

  ⑤主要发展趋势

  “阳胜则阴病”——阳盛则耗伤阴气和津液而致阴虚。

  (2)阴偏胜

  ①概念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等,阳气的温煦等机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阴寒内盛。

  ③病机特点

  阴盛而阳未虚(属实寒证)。

  ④主要临床表现

  出现以“寒、静、湿、痛、白”为特征的实寒性症象。

  ⑤主要发展趋势

  “阴胜则阳病”————阴盛则损伤阳气而致阳虚。

  2.阴阳偏衰

  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两个方面,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

  (1)阳偏衰

  ①概念

  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后天失养,阳气生化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等,损伤阳气。

  ③病机特点

  阳气绝对不足,温煦、推动、兴奋等机能减退,阴气相对亢盛,阳不制阴(属虚寒证。阳偏衰的病变,可发生于五脏六腑,但一般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肾阳虚衰,即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④主要临床表现

  虚而有寒,以虚象为主。

  (2)阴偏衰

  ①概念

  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导致阳气相对偏盛,(阳气的)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感受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等耗伤阴气所致。

  ③病机特点

  阴气绝对不足,凉润、抑制和宁静等功能减退,阳气相对偏盛,阴不制阳(属虚热证。阴偏衰的病变,可发生于五脏六腑,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④主要临床表现

  虚而有热,以虚象为主。

  以上是小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理论基础辅导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纠错

我要收藏】 【进入社区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