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择校
政策解读
“十五年前建校有两栋矮楼,十五年后还是这两栋矮楼,没变化。”说这话时,塘房小学的教导主任崔世江正坐在二十平米见方的办公室里。
这个办公室墙皮斑驳,四处是裸露的线头和堆积的文件。这就是塘房小学十三名一线教师的办公场所。楼外就是塘房的操场,一块支着两个篮球架的破碎水泥地,孩子们此时正在那儿游戏——争抢一个旧篮球。不分队,没规则,无记分,抢到了就把它丢进框里,然后一身是泥地拍手大笑。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暑期支教调研队伍“浙传情.中国梦”支教队,于七月上旬在塘房小学开始了支教活动。进入塘房小学后,支教队伍迅速展开了对当地情况的调研。
塘房小学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塘房村,该村共有农户1400户左右,约50户人家通自来水,全村尚有约200户存在饮水困难,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800元,远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线。
目前塘房小学共有326名学生,分学前班和一到六年级共7个教学班,而由于生源等问题,学前班可能会在下学期取消。
“我们有钢琴,也有投影,还有画板,但是都没用过,”该校五年级学生小红(化名)说道,“因为没有老师会教。”,“英语课也很少”,小丽(化名)躲在小红背后说,“一周有一节英语课,但是老师不一定会上”。小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后山的苹果林,但她并不知道苹果的英文名。在这个学期期末的市统考中,一个小时的英语考试,小丽只考了半个小时就交卷了,因为她大部分题都不会做。
在参加小升初考试时,这些孩子面对村外的试卷,很多都做出了和小丽一样的选择,有些孩子在走出考场之后直接登上了进城的汽车,准备务工。
“现在的环境,像六年级的学生,看村子里大一点的哥哥姐姐在外面打工,回来时穿的好,又有点钱,就会心生羡慕。去年就有两个学生跟着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背着家长跑到浙江去了,走的时候没跟家长说,到了浙江才打电话说他不读书了,去打工了。”从教二十余年的施绍荣老师谈及本地教学现状时,眉头没有舒展过,“大部分家长都是支持孩子上学的,哪怕上不起大学,学点技术,懂点文化也是好的,但是更进一步的‘走出去’,就没怎么想过了。”
塘房村的“首富”是一名建筑承包商,家中有六台挖掘机,并给自己在塘房读书的孩子配了一部三星和一部OPPO,而“首富”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这在村中起到了“榜样作用”:小学毕业就能发财。上届六年级,甚至有四十人在小学毕业进入初一后不到一个月就自行回家了。
和他们的父辈一样,由于信息闭塞,该地学生与外界缺乏交流,普遍缺乏‘走出去’的意识。他们的学校里没有世界地图,没有听说过土耳其;大部分学生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北闸镇的城区;美术课上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画自家的屋子,自家的田;问起理想,他们面面相觑;当谈到想去哪个国家,他们说:“太远了,不敢想。”
“毕竟他们接触的东西太少了,他们没有去过大超市,没有去过游乐场,没见过高楼大厦。我批他们作文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们心里想什么,那就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想法。让他们多读书是想要他们从书本的世界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他们认真学习的话,我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们会有属于自己的理想。”该校一线教师罗晓婷这样解释。
“在这教书就和放羊一样。大部分孩子父母都外出务工,孩子都跟祖父母住。所以基本上孩子们都是在学校里做作业,如果带回家去他不可能完成的,”施老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情况与留守问题分不开,“因为现在爷爷奶奶主要也就管他吃好穿好,不可能一直盯着他。他们回家后跟小伙伴一起上山下水满村跑,就变‘野’了。第二天说要交作业,就有好多人找各种借口不交。”
塘房小学留守儿童比例极高。“十个里面有九个(学生的父母)都在外边打工,”六年级学生小刚(化名)反映道,“十个里面有两三个在外省打工,一年到头就过年的时候回来。”
由于缺乏家庭的管教和引导等环境因素,孩子很容易“变野”。上课时,孩子们会在课堂上乱窜,大叫;偷偷藏起美术课和手工课的蜡笔、彩纸等材料;抓着窗框爬到窗外;私自去十几米深的水库游泳;甚至有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抽烟,而且拿着水烟斗笑嘻嘻地在支教队员面前炫耀……
校长李世权向支教队伍表达了深切的期望,“希望你们能给小孩带来不一样的视角,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更多的憧憬,并给农村教育带来更多的关注。”
在接下来几天,支教队伍还将进一步深入了解支教地,并开展支教活动,尝试解决支教地存在的教育问题。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校方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报名咨询电话: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网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