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建城史已有3000多年 ,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截止2000年末,常住户籍人口1107.5万人,流动人口近300万人。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DXP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障,为把北京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
北京的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元、明、清三代在北京设立国子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洋务派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央官办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到1925年为止,清政府和外国教会又陆续建立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等高等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打破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继“八五”期间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九五”期间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18~22岁年龄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本满足了求学者的入学要求。
2001~2002学年度,北京市共有普通中学791所,小学1960所,幼儿园1719所,特殊教育学校22所,工读学校6所。共有学生160.95万人,其中:中学生72万人,小学生66万人,在园幼儿21.75万人,特殊教育学生0.6万人,工读学校学生0.1万人。
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14所,共有学生26.79万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生8.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1.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6.6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招生14.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84%;其中:普通高中招生69195人,比上年增加3305人。
全市有49所普通高等学校和124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7.9万人,其中博士生2.2万人,硕士生5.7万人。
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6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4万人,其中市属市管普通高等学校30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11.6万人,比上年增长1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比例达74%。
全市有成人学校2996所,其中:成人高等学校4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7所,成人中学25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913所。全市成人学校共有学生58.8万人,其中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31.5万人(含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的学生26万人)。各类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27.3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13万人,比上年增长25%。
北京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明确了市、区县、乡三级管理的职责。市政府通过改革财政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将大部分由原市级安排的基础教育专项经费下放到区县,将14项行政审批权下放或取消,加大了区县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权限,同时调整政策将49个边远山区乡的教育经费收归区县财政统筹。高等教育方面,自1998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涉及北京地区33所普通高等学校。2001年,北京地区有普通高等学校61所,其中市属和市管的学校已从1995年的12所增加到30所。通过调整,加强了北京市对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高教管理体制。同时,一批成人高校也随之进行了合并和管理体制调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有了重大调整,改变了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重复办学的局面。
为适应首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变化,北京市的各级各类教育都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有效供给能力,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这方面的主要作法有:
——积极推动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水平。
——按计划推进示范高中建设,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条件好、有特色的普通高中。
——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事业单位办园体制改革,调动了举办者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园形成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新机制,从而提高了办园的质量和效益。
——撤消合并了一批规模小、办学方向不明确且长期不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后学校平均办学规模由调整前的300人扩大到1120人。
——促进部分技工学校与中专学校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
——全面启动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发展了新变化。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各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一批新专业,并对原有专业进行了改造,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新进展。2001年北京地区高校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9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个国家级大科技园正式挂牌,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北京化工大学等八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成立,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园落户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十分重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中小学实施德育建设工程,坚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快课程教材改革步伐,启动了《北京市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组织新教材的编写,2001年已有11个区县的200多所学校开始使用新教材;加强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指导,开展了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进一步加大教学民主改革力度,为学生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减负”为突破口,多管齐下,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校内设施、场馆,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校外教育机构和活动场所的统筹管理,为学生校外活动创造条件。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了DXP理论“三进”工作。调整了学科专业设置,拓宽了专业口径。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修订了面向21世纪新一轮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5所学院路地区高校组建了“教学共同体”,对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文理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为2002年确定的全市教育工作的总要求是: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入世贸组织和迎接奥运为契机,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率先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推动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面对新的工作要求,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振奋精神,努力开拓首都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