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藤: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各位同仁,今天我有幸借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来一起和大家分享中国民办教育这二十年来发展的成就,以及对它的未来作一展望。我在这里给大家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简要回顾一下我们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第二个,是要给大家展示一下中国民办教育今天的辉煌和它对这个社会的历史的贡献;然后要给大家来谈一下今天我们中国民办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最后,就是我们今天的题目我们要展望我们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
现在我们就先来回顾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谈到任何的历史中国人都会引以为骄傲,因为我们历史悠久。我们的私学在先秦在战国就已经出现了,远远早于美国,也就是说我们在有这些私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美国。刚才我们的主持人已经讲了,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最典型的那就是孔子,他是以私学起家,以讲学的身份来游说各国,以讲学的主张来阐发了他影响中国文化五千年的政治主张。所以中国的私立教育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光荣无比,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的影响举足轻重。
在这之后到了两汉的时候很多诸子百家的学说有人继续的来传输,同时已经有一些讲究科学和科技的知识在学校里边,而且已经出现了学校的雏型,有了固定的校舍,当时叫精庐、叫精舍。在汉朝以后已经有了专门讲学的人,有些人他是一边居官一边来讲学,所以把他叫官学教授。还有一些人是不做官,光讲学了,就把这些人叫居士教授。到了唐代以后,由于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于私学的影响就更加巨大。任何时候看来高考都是一个指挥棒,在今天也不例外。唐代的科举先期是考经书,后期是考诗文。私学也就跟着这样一个考试的制度,先讲经书,后兴诗文,先在学校,后在家中,甚至我们今天的自学考试制度其实唐代就有了,在家中修书到时候去参加科举,考上了就做官。我们今天在家中看书参加自学考试,考上就拿毕业证,就工作。所以很多历史的雏型在今天我觉得依然存在,只是内容、形式它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到了宋代以后我们国家的私学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书院。这个书院最典型的也就是私人的书院,他真正是一所学生来修炼身心,传道授业,在老师的指导下来修炼自身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书院我刚刚从英国回来,我看了牛津和剑桥大学,非常类似于和牛津、剑桥大学今天的学院,他们一个大学不是我们今天现代意义上大家看到的现代大学,它是一个一个的院落,就盖的是一个院落,这个院落里边大概住一千学生左右,里边有院士,这个院士不是咱们国务院的院士,就是他们学院的辅导老师,就像今天我们大学里边的班主任或者是我们的辅导员,但是他们要求这些人必须是教授和学者出身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这些院士每个人只管十几个学生,他负责这十几个学生的学业指导、思想的进程,每个礼拜要固定的时间和这些学生要交流,要辅导这些学生长大成人。我们过去的书院非常和它类似,只是可惜我们今天的书院制度在中国已经荡然无存了,而英国把它完整的保留了将近五百年,而且一直延伸结合到了今天的大学制度。但我们宋代的书院其实跟当时今天牛津、剑桥的书院制度非常类似,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中国人都值得骄傲,我们是领先的。
到了明清以后,到了民国我们的私立教育仍然继续的得到了发展。在解放前夕我们的西南、我们的上海、我们的南京私立教育都占到了半壁江山以上,有的占到了70%这么一个比重,因此中国的私立教育一直到解放后都保存得是比较完好的。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私学它混杂了很多教会、教派和一些不同政见主张,在国家向着社会主义来整个改造的这种大的进程下,确实有个别的学校在思想上、导向上和政治上都存在了问题,但是我们的政府也采取了不合时宜的“一刀切”的这样一种方法,把整个的私立教育改造为公立教育。之后大概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私立教育只是存在了一些像民办教师、农村学校或者其它的个人的、很个别的,还有过去旧的私塾在前三年杭州的一所私塾才被终结,就是说它还没有完全的绝迹,但基本从大的局面上说,处于了一个基本停滞的阶段。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整个我们的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我们民间的许多有识之士为学生的高考举行了补习班,为大家学习英语的要求进行了夜校的学习,这样中国的私立教育和中国的民办教育才得到了一个恢复。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