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相比,我国的再融资规则并没有发生变化,无论是发股还是发债,同样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
但今年以来,随着外部舆论环境的转变,再融资开始缩量:让市场一直担心的平安天量再融资,据悉还没有上报证监会;1—4月公告再融资的公司不少,但上报的并不多,目前在监管层等待审核的公司只有40多家,创历史新低;即使再融资方案获批,也有不少公司没有真正实施计划……
再融资似乎并没有传说中恐怖,无论是制度监管还是用脚投票,市场环境还是舆论导向,都对再融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但是今年以来,人们对再融资的恐惧与厌恶并没有随着再融资的缩量而有所改变。
这实际上说明了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不信任:不相信管理层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不相信投资项目将会带来回报,不相信管理层能够给予投资者稳定的股利回报……资本市场有个存在的前提假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管理层的利益和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这个“一致”,资本市场的基础也就发生了动摇。
在A股市场上,再融资往往与“圈钱”甚至“恶意圈钱”的表述相关联,这正是不信任的体现。股东不信任管理层,实质上是公司治理的问题。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了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弊端:部分控股股东直接干预上市公司事务;部分上市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似”;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严重;部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勤勉尽责意识淡薄。
所以,增强公司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打造负责任的上市公司,或许才是解决再融资难题的关键。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