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毅,瑞银证券分析师,2002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借由MBA经历赋予他的抓住机会的能力,张毅实现了从经济新闻记者到证券分析
师的人生转变。“改变并非一夜之间,但是它真的发生了。”
跨入商学院:记者变身MBA
1998年,英语专业毕业的张毅加入新华社,在那里当了两年多记者和编辑,之
后又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过。大学毕业后近四年的工作实践,使张毅完成了从“内
向”到“内外兼修”的性格转变。可是张毅觉得在新华社和公关公司的工作似乎缺乏深度,
他希望自己能够精通某些领域的知识技能,成为行家里手。“改行做工程师为时已晚,而
之前的工作带给我最大的好处是见多识广,于是有‘万金油’之称的MBA成为我的上佳选
择。”张毅当时这样认为。
可是,即便MBA教育真的是万金油,没有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劲头儿也是徒劳。
感受商学院:“值”就一个字
寒冬腊月,子夜,热气腾腾的火锅,一桌指点经济、激扬管理的年轻人……这不是
电视剧的场景,而是张毅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苦中作乐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每天十
几个小时紧张学习之后的宵夜几乎成为我寒窗苦读的动力。”张毅说。
MBA在人前的风采是以背后繁重的学习压力为代价的,张毅在二十几门课和几百
个案例的重压下还投入了更广泛的“社会活动”:到基金公司和投资银行实习、为上海证
交所做咨询项目、去伦敦商学院做交换学生、参加欧莱雅全球商业模拟大赛、组织金融
俱乐部活动。这些其实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中,大家开始以更现实更积极的心
态在各种诱惑和压力中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属。
还好他可以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得到放松。在中欧,每周都有令人应接不暇的
讲座、论坛、酒会以及各类体育赛事,还有每次考完试后的疯狂Party。张毅
说,“也许这就是国际化的现代职业经理人的生活方式。”
从开学前夕在上海交大狂补高数到毕业典礼,两年的MBA生活被张毅形容为“一部
电视剧的题材”。无论是苦还是乐,张毅的“总结报告”就一个字——值。在中欧的加油充
电帮助他成功进入了梦寐以求的金融行业。
经历商学院:看我72变
“改变并非在一夜之间,但是它真的发生了。早在当记者时我就对金融产生了兴趣,不
过仅仅写两篇报道无异于隔靴搔痒。在中欧学了七、八门金融和投资的课程,结识了不
少金融界的精英,还去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中心实地考察学习了三个月,总算闯
进了我原本望尘莫及的投资银行。”张毅说。
看来MBA这个“万金油”真的在张毅身上发挥了作用。毕业时,张毅已经从一个财
经记者转变成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师了。张毅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这种改变,“无论是对
工作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及方法,还是交际圈子以及人脉关系,所有的变化都能让
我觉得今非昔比。”
尽管张毅说找工作的成功与否跟运气如何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坚信,机会只
青睐有准备的人。“有付出才有回报。中欧留给我们的不是一张镀了金的文凭,而是追寻
梦想的动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