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概述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2005年9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12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件。
要点阐释
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考点拓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考点拓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考点拓展】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生产发展”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活宽裕”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乡风文明”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县、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村容整洁”指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民主”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比较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考点拓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农村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考点拓展】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比较根本的是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综合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一是坚持不懈地落实好中央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增加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相关时政
1.2006年1月26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解读】胡锦涛就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是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
2.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比较关心、比较直接、比较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
【解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3.2006年2月20日,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读】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必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比较关心、比较迫切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要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4.2006年3月5日,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解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相关政治理论知识
1.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一是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和流通市场的发展;二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建设发达的劳动力市场,营造公平就业氛围;四是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延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农村社会和谐了,才能有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环节,解决该环节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以便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日趋文明、民主,从而比较终消除城乡差距。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