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问答题说明: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3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3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试述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六、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分)问答题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35、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订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颁布《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定的。
1988~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己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只B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国企业改革进入比较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正不断向纵深发展。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材料2
①改革开放,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②三种价格形式在各类商品定价中的比重 材料3
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②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1952年为5.2%,1978年为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且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大豆、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糖、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七位。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资料整理)
③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比较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已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比较近这20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到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较近这20年实际增长2.2倍。 摘自《瞭望》(1999年第35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3)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2分) (4)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4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 (2)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 (3)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六、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分)问答题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36、以下是有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世界及西方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单位:亿美元) . 材料2
全球经济使得世界上所有生存有道的经济单位,都能够在需要发展时攫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东西。他们不再需要就近寻找资源,也不必再仰赖政府的正式出力,就可以获得他国的资源或敲开消费者的大门。这种情况已使传统上扮演“中介人”功能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变得无用武之地。全球市场靠自己的力量就运作得很好,因此民族国家再也不必扮演创造市场的角色。实际上,现在民族国家自己问题重重,大部分时间反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绊脚石。假如情况许可,从全球角度所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案会自行流通到有需求的地方而不必受到民族国家的干预。这种现象使得民族国家的中介角色逐:渐消失掉,那么谁能坐在全球会议桌前提出全球性解决方案,其资格就不再是根据人工;划分的国家疆界,反而是更重视他所代表的地理区单位。 摘自(日本)大前研--《疆界消失在无国界的世界中》 材料3
1999年9月21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高级官员斯蒂格利茨对列强在就贸易自由化问题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方面的“虚伪”进行了抨击。他说,穷国对一种新的企图持警惕态度,即试图说服它们进一步向产品和劳务开放本国市场,它们的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们看来很虚伪”。斯蒂格利茨说,一个比较近的实例是,美国对本土制造商惟命是从,决定动用联邦反倾销法律来抵制来自巴西、俄罗斯和另外一些国家的钢材。还有欧盟的农产品补贴问题。 . 摘自路透社日内瓦(1999年9月23期) 材料4
美国的普遍利益在于鼓励那些被文化冲突分裂的国家通过共同利益的沟通走向一个发展的世界。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在于确保世界如果走向一种共同的语言,那么它将是英语;世界如果趋向于建立共同的电信通讯,那么在安全和质量标准上它将以美国为标准;如果世界在电视广播和音乐上连为一体,那么节目和程序上将是美国的;如果世界要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价值观念将是适合于美国的价值观念。 摘自(美)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 材料5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生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愿意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则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摘自(美)《商业周刊》1998年10月19日评论《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反映的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 (2)结合材料3评析材料2的观点。(4分) (3)结合材料1,分材材料4所提观点的实质及其主要原因。(2分) (4)结合材料5和材料1、3,阐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2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1)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西方五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美国拥有明显优势。(2分) (2)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管发生多大变化,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从材料3也可看出,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贸易保护主义,说明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作用并未消灭。(2分) 材料2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作用逐渐消失,实际上否认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宣扬"主权过时论",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2分) (3)实质是企图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并有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2分)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情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订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