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报道:考后首发2012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比较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二)认识的本质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考试须知:教育部研招通知 ♦2012考研时间安排 ♦考研院校专业报考指南
准 考 证:下载打印时间安排 ♦ 准考证下载入口 ♦ 下载打印注意事项
复习备考:考研政治时事汇总 ♦ 2012考研冲刺专题 ♦ 考研英语冲刺精华资料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2
2011.12
拥有了同样的复习技巧,掌握了同样的知识量,就能取得相同的成绩吗?答案是否定的。通常,答题技巧......
20
2011.1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
20
2011.12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
20
2011.12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原理》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
20
2011.12
在考研场上,竞争异常激烈,一分一毫都不可不较!何况整整一百分的政治!如何在高手林立的战场上运筹......
11
2011.12
考研政治共有五部分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在第一部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