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报道:考后首发2012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对此知识的考查,在2011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以一道多选题的形式出现,2012年研究生考试可能再次有关于此部分知识的考查,那么考查将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
【涉及章节】《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事件梳理】历史事件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核心事件是辛亥革命。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1904、1905日俄争夺在中国利益,中国政府宣布“”局外中立。英国侵入西藏、德国势力延伸至长江。再有是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2到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300起。但是中国民众也开始抵制外国侵略,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主要角色。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对抗外国侵略,甘当“洋人的朝廷”。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却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7人,称“皇族内阁”。这使立宪派失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中央地方矛盾而分崩离析。
清政府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在政治上需要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和维护者,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其主要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根本上,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1894年孙中山北上向李鸿章上书,希望和平改革,但比较终失败。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4年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用革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民主革命思想随着知识分子以及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涌现而广泛传播。
1903年,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写《革命军》“革命军中马前卒”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 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维执行部庶务。同盟会《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称为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即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但是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也即孙中山所说社会革命。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到1907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争论围绕三个主要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积极意义: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不敢直接反对帝国主义、对革命的力量认识不足,认为国民还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认识不清。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影响比较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其中七十二烈士被葬于黄花岗,故又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但实际上比较终把铁路权利卖给帝国主义,激起民愤,后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向“文明争路”的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全国各地在同盟会会员参与下,掀起全川的武装暴动。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短短一个月,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各省独立的政权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一是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二是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三是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四是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这说明,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基础并不牢固,内外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传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94理.15】。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外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国未比较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但比较终被袁世凯的“兵变”逼迫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专制统治。出台系列反动法令,发动暗杀,1913年的暗杀宋教仁案。投靠帝国主义,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等。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比较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1913年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宋教仁被刺身亡,孙中山开始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但两个月就失败。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斗争。
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形成护国运动。后袁世凯忧惧而死。
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继续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此情况下,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在1917年9月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但比较终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停战,排挤孙中山。
护法运动的失败不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胜利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把皇帝赶跑是胜利了,但是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失败的原因:
根本上,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从主观上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考试须知:教育部研招通知 ♦2012考研时间安排 ♦考研院校专业报考指南
准 考 证:下载打印时间安排 ♦ 准考证下载入口 ♦ 下载打印注意事项
复习备考:考研大纲全解析 ♦ 2012考研冲刺复习专题 ♦ 考研冲刺全攻略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6
2011.12
(一)2012年的考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学科,占比都不小。其中,“......
24
2011.12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试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必考科目之一。 其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
22
2011.12
拥有了同样的复习技巧,掌握了同样的知识量,就能取得相同的成绩吗?答案是否定的。通常,答题技巧......
18
2011.12
考研政治的内容,是一套系统的理论,在考研政治复习中,大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小到各学科章节的每......
18
2011.12
陈先奎老师的考前寄语 一、坚持下去。同学们复习到现在不容易,坚持到最后很重要。就算有些课程......
16
2011.12
进入12月份,已经意味着考研已经进入了临战期,而对于政治复习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强化期,可见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