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 周年、辛亥革命100 周年专题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内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残酷的剥削、压迫,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51 年)
2.定都天京——同清对峙(1853 年)
3.北伐西征——全盛(1856 年)
4.天京事变——转折(1856 年)
5.重建领导核心:任洪仁玕为干王;提拔了一批年轻将领,如陈玉成、李秀成。
6.天京陷落——运动失败(1864 年)
三、《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1.性质:比较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3.目的: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5.局限性: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四、《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1.1859 年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
2.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五、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已衰落
社会主张
1.建立绝对平均的社会;
2.消灭私有制
1.发展资本主义;
2.保护私有制
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无群众基础
本质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符合历史潮流
相同点 目的都是反封建,结果都未实行
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1.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①太平天国起义从1851-1864 年坚持了14 年,革命的势力先后扩展到18 个省。
②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天地会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等。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余部仍坚持战斗4 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比较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新的历史特点:
①《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②《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它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①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②与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英勇斗争。
第五,在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比较久、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二,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①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团结,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第三,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对西方列强侵华野心警惕不够,缺乏理性认识,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3.经验教训:
①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②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七、太平天国运动分析题命题角度
1.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历程结合命题。
2.与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结合命题。
3.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对比考查。
辛亥革命100 周年专题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国际: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国内:人们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形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组织准备: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2.思想宣传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孙中山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 《革命军》 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 《警世种》、《猛回头》 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三民主义学说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另一方面,革命派强调了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清除而放松了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结果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
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过,民权主义归根到底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
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四、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 年元旦。
2.国号:中华民国。
3.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5.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五、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握实权,势力强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下层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力量涣散,反袁斗争软弱无力。
3.帝国主义势力支持袁世凯掌权。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第二,客观原因。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第三,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比较后,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八、辛亥革命分析题命题角度
1.与农民的土地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结合命题。
2.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制度与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对比命题。
3.新旧三民主义对比命题。
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比较坚定的支持者、比较亲密的合作者、比较忠实的继承者。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4
2011.11
2012 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
24
2011.11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一)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
24
2011.11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 (1)......
24
2011.11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
24
2011.11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
24
2011.11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