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自主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要:(1)农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3)农业是其它部门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来源;(4)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和可靠的市场;(5)农业是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出口商品。因此,农业的发展将比较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要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
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农业发展要靠政策,除了要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政策以外,主要是指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农业发展要靠科学,是指要把农业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这两个飞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村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的问题相当突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比较艰巨比较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措施: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比较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比较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比较需要加快。
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18
2011.04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
18
2011.04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18
2011.04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8
2011.04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
18
2011.04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
18
2011.04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