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需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于2010年3月-6月份开展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评价工作,按31个省、市、自治区、56个研究生院、477所高校、11个学科门类、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评价,共获得了469个排行榜。这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研究生教育评价,特别是对国务院学位办设置的373个专业(不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下各单位自设的专业)的评价,这是我们在2004年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本次评价更为科学、合理,这将为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相关研究人员、广大教师和考生、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份全面、系统、详细的评价报告。这对于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提高其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为了确保评价研究工作的延续性和可比性,我们确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和477所普通高校作为本次评价的对象。各个评价对象的具体分布情况是:国家级科学院研究生院4个、普通高校研究生院52个以及其余425个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处、部、办公室、中心)。关于分学科评价,除了与军事学有关的1个学科门类、8个一级学科和20个相关专业外,我们分别对11个学科门类、81个一级学科以及373个专业进行了评价。
与2009年相比,评价对象和范围有以下变化:①采用比较新规范的学校名单,改名的学校名称进行了更正;②更新了各一级学科和专业所涉及到的学校数量,如在2010年专业竞争力评价中,就其总量而言,共有21528个(次)培养单位。
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这次评价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① 有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资料(包括汇编、年鉴、报表等);② 国内、外有关数据库;③ 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的网站;④ 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等。
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利用我们自己设计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信息系统》进行数值计算、统计得分。
根据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在各评价结果的表示方面,继续沿用去年的星级表示方法。即用5★、4★、3★、2★和0★分别取代A+、A、B+、B和C各等级。
2010年研究生教育评价在处理方法上比较大的创新是,采用中心自主开发的“科学评价论文分类系统”,该系统在此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是完成论文的匹配工作,即由系统取代以前的人工方法自动将论文匹配到专业及学科门类下。
分类评价是当前科学评价的热点和难点。本次评价实践出发,分析了评价数据的特征,认为利用题录信息可以完成分类,并提出《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中国科学评价领域的比较佳分类体系。在梳理常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方法适合于分类评价的方面,而且对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融合,提出和构建了科学评价论文分类系统,其特点是“二次分类”和“自动生成训练集”。实验证明本系统能胜任科学评价中的论文分类任务。系统巧妙利用期刊分类器和类号转换器,实现了二次分类和自动生成测试集,提高了SVM分类精度,也避免了繁重的人工分类任务。实验证明本系统能胜任科学评价中的论文分类任务。
另外,本次评价是科学评价论文分类方法的初步探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其中,跨语言分类和利用参考文献显示的引证关系进行分类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3.评价指标体系
今年的评价工作沿用2006年的评价指标体系,它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构成(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在细节方面进行了调整,在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团队)这个三级指标下,增加了“教育部的教学创新团队”一项。
表1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 办学资源 | 学科点 | 硕士点 |
| 博士点 | ||
| 研究基地 | 国家自科重点研究基地 | |
| 国家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
| 科研项目 |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
| 科研经费 | 国家自科基金经费 | |
| 国家社科基金经费 | ||
| 杰出科研队伍 |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团队) | |
| 杰出人才 | ||
| 两院院士 | ||
| 博士生导师 | ||
| 教学与科研产出 | 研究人才培养 | 硕士/博士毕业生 |
| 专利 | 专利授权 | |
| 论文 | SCI、SSCI、A&HCI收录论文 | |
| EI、ISTP、ISSHP收录论文 | ||
| CSTPC、CSSCI收录论文 | ||
| 质量与学术影响 | 科研获奖 | 国家科技奖、教育部社科奖 |
| 研究生获奖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
| 论文质量 | Science、Nature,ESI高被引论文 | |
| SCI、SSCI、A&HCI被引次数 | ||
| CSTPC、CSSCI被引次数 |
4.评价的内容与结果
在2010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评价中,我们从9个角度获得了469个排名榜,具体情况如下:
(1)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省、市、自治区)竞争力排行榜。这个排行榜是我们在2005年创立的,今年继续发扬这一特色。我们公布了每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次,并列出了相应的得分情况,目的是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从排行榜中解读出更多信息,即不仅仅只是一个强与弱的排名关系,更有了“量”的区分。其次,还公布了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三个一级指标的排序,也有助于管理部门从更深入的角度把握该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中国科学院等4个国家级研究生院的归属问题,我们维持了2006年的做法,即考虑到该4个国家级研究生院不仅属于北京地区,而且有些研究院所分布在全国各地,故在该排行榜数据处理时不将其列入北京地区,不过在比较56个研究生院竞争力强弱时,我们把这四个国家级科学院均纳入北京地区参与比较。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归属地我们在征询相关领导、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延袭了前几年的作法,将这二所高校分别列入湖北、山东进行比较分析。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竞争力评价前10强的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竞争力评价前10强
| 地区排名 | 地区 | 总分 | 办学资源序 | 教研产出序 | 质量与影响序 | 2009年排名 |
| 1 | 京 | 100.00 | 1 | 1 | 1 | 1 |
| 2 | 苏 | 58.25 | 3 | 2 | 3 | 3 |
| 3 | 沪 | 57.33 | 2 | 3 | 2 | 2 |
| 4 | 鄂 | 50.15 | 4 | 5 | 4 | 4 |
| 5 | 粤 | 32.33 | 5 | 9 | 6 | 6 |
| 6 | 陕 | 31.12 | 6 | 4 | 9 | 5 |
| 7 | 浙 | 29.83 | 10 | 10 | 5 | 8 |
| 8 | 川 | 25.96 | 7 | 11 | 13 | 10 |
| 9 | 鲁 | 25.95 | 9 | 8 | 10 | 7 |
| 10 | 湘 | 25.29 | 8 | 12 | 11 | 11 |
| 高校排名 | 培养单位名称 | 总分 | 办学资源序 | 教研产出序 | 质量与影响序 | 省内序 | 类型序 | 2009年排名 | |||
| 1 | 中国科学院 | 100.00 | 3 | 1 | 11 | 京 | 1 | 理工 | 1 | 1 | |
| 2 | 北京大学 | 88.41 | 1 | 3 | 3 | 京 | 2 | 综合 | 1 | 3 | |
| 3 | 清华大学 | 79.51 | 7 | 2 | 1 | 京 | 3 | 理工 | 2 | 2 | |
| 4 | 浙江大学 | 74.42 | 2 | 4 | 2 | 浙 | 1 | 综合 | 2 | 4 | |
| 5 | 上海交通大学 | 55.73 | 4 | 7 | 8 | 沪 | 1 | 理工 | 3 | 5 | |
| 6 | 南京大学 | 53.38 | 5 | 14 | 4 | 苏 | 1 | 综合 | 3 | 10 | |
| 7 | 武汉大学 | 53.07 | 12 | 5 | 5 | 鄂 | 1 | 综合 | 4 | 9 | |
| 8 | 复旦大学 | 52.47 | 6 | 12 | 6 | 沪 | 2 | 综合 | 5 | 7 | |
| 9 | 吉林大学 | 47.83 | 8 | 9 | 10 | 吉 | 1 | 综合 | 6 | 11 | |
| 10 | 华中科技大学 | 44.23 | 13 | 11 | 9 | 鄂 | 2 | 理工 | 4 | 6 | |
| 11 | 四川大学 | 43.23 | 10 | 10 | 12 | 川 | 1 | 综合 | 7 | 8 | |
| 12 | 中山大学 | 40.65 | 9 | 20 | 15 | 粤 | 1 | 综合 | 8 | 12 | |
| 13 | 山东大学 | 37.31 | 18 | 17 | 13 | 鲁 | 1 | 综合 | 9 | 13 | |
| 14 | 南开大学 | 35.3 | 16 | 22 | 14 | 津 | 1 | 综合 | 10 | 19 | |
| 1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33.87 | 25 | 6 | 17 | 黑 | 1 | 理工 | 5 | 17 | |
| 16 | 北京师范大学 | 33.86 | 14 | 24 | 19 | 京 | 4 | 师范 | 1 | 22 | |
| 17 | 西安交通大学 | 33.7 | 17 | 15 | 16 | 陕 | 1 | 理工 | 6 | 16 | |
| 18 | 中国人民大学 | 32.87 | 11 | 25 | 33 | 京 | 5 | 文法 | 1 | 18 | |
| 1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1.39 | 27 | 27 | 7 | 皖 | 1 | 理工 | 7 | 15 | |
| 20 | 中南大学 | 31.24 | 21 | 13 | 22 | 湘 | 1 | 理工 | 8 | 14 | |
| 高校排名 | 培养单位名称 | 总分 | 办学资源序 | 教研产出序 | 质量与影响序 | 省内序 | 类型序 | 2009年排名 | ||
| 1 | 北京大学 | 100 | 1 | 5 | 1 | 京 | 1 | 综合 | 1 | 2 |
| 2 | 清华大学 | 89.93 | 6 | 1 | 2 | 京 | 2 | 理工 | 1 | 1 |
| 3 | 浙江大学 | 84.18 | 2 | 3 | 3 | 浙 | 1 | 综合 | 2 | 3 |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63.04 | 4 | 2 | 4 | 沪 | 1 | 理工 | 2 | 4 |
| 5 | 南京大学 | 60.38 | 5 | 9 | 5 | 苏 | 1 | 综合 | 3 | 9 |
| 6 | 武汉大学 | 60.03 | 7 | 6 | 9 | 鄂 | 1 | 综合 | 4 | 8 |
| 7 | 复旦大学 | 59.35 | 3 | 13 | 7 | 沪 | 2 | 综合 | 5 | 6 |
| 8 | 吉林大学 | 54.1 | 11 | 14 | 6 | 吉 | 1 | 综合 | 6 | 10 |
| 9 | 华中科技大学 | 50.03 | 26 | 20 | 8 | 鄂 | 2 | 理工 | 3 | 5 |
| 10 | 四川大学 | 48.9 | 15 | 32 | 10 | 川 | 1 | 综合 | 7 | 7 |
| 11 | 中山大学 | 45.99 | 17 | 18 | 11 | 粤 | 1 | 综合 | 8 | 11 |
| 12 | 山东大学 | 42.2 | 29 | 22 | 12 | 鲁 | 1 | 综合 | 9 | 12 |
| 13 | 南开大学 | 39.93 | 12 | 21 | 13 | 津 | 1 | 综合 | 10 | 18 |
| 1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38.32 | 9 | 7 | 14 | 黑 | 1 | 理工 | 4 | 15 |
| 15 | 北京师范大学 | 38.3 | 8 | 24 | 15 | 京 | 3 | 师范 | 1 | 21 |
| 16 | 西安交通大学 | 38.12 | 13 | 34 | 16 | 陕 | 1 | 理工 | 5 | 16 |
| 17 | 中国人民大学 | 37.18 | 16 | 12 | 17 | 京 | 4 | 文法 | 1 | 17 |
| 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5.51 | 24 | 4 | 18 | 皖 | 1 | 理工 | 6 | 14 |
| 19 | 中南大学 | 35.34 | 10 | 40 | 19 | 湘 | 1 | 理工 | 7 | 13 |
| 20 | 天津大学 | 34.65 | 28 | 11 | 20 | 津 | 2 | 理工 | 8 | 20 |
| 21 | 厦门大学 | 33.9 | 46 | 41 | 21 | 闽 | 1 | 综合 | 11 | 24 |
| 22 | 东南大学 | 32.33 | 20 | 8 | 22 | 苏 | 2 | 理工 | 9 | 22 |
| 23 | 同济大学 | 30.72 | 32 | 17 | 23 | 沪 | 3 | 理工 | 10 | 23 |
| 24 | 华东师范大学 | 29.42 | 14 | 35 | 24 | 沪 | 4 | 师范 | 2 | 28 |
| 25 | 大连理工大学 | 28.72 | 23 | 19 | 25 | 辽 | 1 | 理工 | 11 | 19 |
| 26 | 华南理工大学 | 27.58 | 40 | 38 | 26 | 粤 | 2 | 理工 | 12 | 25 |
| 27 | 湖南大学 | 26.36 | 18 | 46 | 27 | 湘 | 2 | 理工 | 13 | 29 |
| 2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5.19 | 19 | 15 | 28 | 京 | 5 | 理工 | 14 | 26 |
| 29 | 西北工业大学 | 22.98 | 27 | 63 | 29 | 陕 | 2 | 理工 | 15 | 37 |
| 30 | 重庆大学 | 22.82 | 22 | 62 | 30 | 渝 | 1 | 理工 | 16 | 31 |
(4)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该排行榜的信息量大,查询功能强。该表共478行,13列,其中477行是指待考察的477所高校(第一行各门类后括号内数字表示该门类所涉及到的高校数量),而11个学科门类占据11列,高校总排名占据1列。这个表不仅能查出某高校是否涵盖某个学科门类,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高校在11个学科门类的具体名次。例如,我们能很快了解到排名位于前10名的高校中,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吉林大学等五所高校囊括了全部11个学科门类,而其他很多高校也都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学科门类,这也说明了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强。相对于一级学科而言,学科门类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它可以帮助需求者在更高层次上对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有一个“量”的总体把握。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前20强按高校分11个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如表5所示。
按11大学科门类排行,北京大学把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第一揽入囊中。哲学、经济学和法学的桂冠被中国人民大学摘得,显示了该校在文科具有的雄厚实力。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武汉大学的管理学分别占据本学科门类的榜首位置。清华大学除工学门类比北京大学靠前外,其它学科门类都落后于北京大学,但因为工学学科门类包括的一级学科众多,故在总体上清华大学排名直逼北京大学。
表5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前20强按高校分11个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
| 排名 | 高校名称 | 哲学(171) | 经济学(254) | 法学(344) | 教育学(199) | 文学(317) | 历史学(130) | 理学(328) | 工学(344) | 农学(109) | 医学(179) | 管理学(344) |
| 1 | 北京大学 | 1 | 4 | 1 | 8 | 1 | 1 | 1 | 26 | - | 1 | 6 |
| 2 | 清华大学 | 6 | 26 | 13 | 20 | 12 | 35 | 4 | 1 | - | 59 | 5 |
| 3 | 浙江大学 | 10 | 14 | 18 | 6 | 7 | 22 | 5 | 2 | 2 | 7 | 4 |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80 | 39 | 34 | 60 | 48 | 101 | 16 | 4 | 33 | 6 | 14 |
| 5 | 南京大学 | 8 | 18 | 17 | 56 | 2 | 21 | 2 | 41 | - | 37 | 7 |
| 6 | 武汉大学 | 5 | 6 | 3 | 78 | 6 | 4 | 8 | 19 | - | 16 | 1 |
| 7 | 复旦大学 | 4 | 5 | 7 | 103 | 5 | 5 | 6 | 57 | - | 2 | 9 |
| 8 | 吉林大学 | 15 | 15 | 4 | 47 | 21 | 7 | 9 | 20 | 27 | 21 | 18 |
| 9 | 华中科技大学 | 22 | 29 | 37 | 23 | 46 | 116 | 19 | 6 | 84 | 5 | 12 |
| 10 | 四川大学 | 19 | 20 | 24 | 54 | 4 | 6 | 17 | 15 | 55 | 3 | 10 |
| 11 | 中山大学 | 3 | 23 | 5 | 33 | 18 | 15 | 7 | 65 | 58 | 4 | 3 |
| 12 | 山东大学 | 13 | 13 | 14 | 87 | 15 | 13 | 13 | 31 | - | 8 | 29 |
| 13 | 南开大学 | 9 | 3 | 8 | 77 | 17 | 2 | 12 | 74 | 36 | 79 | 16 |
| 1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88 | 102 | 186 | 192 | 159 | 128 | 40 | 3 | - | - | 26 |
| 15 | 北京师范大学 | 7 | 28 | 23 | 1 | 3 | 9 | 11 | 72 | 75 | 133 | 17 |
| 16 | 西安交通大学 | 51 | 19 | 46 | 81 | 136 | - | 30 | 9 | - | 17 | 8 |
| 17 | 中国人民大学 | 2 | 1 | 2 | - | 10 | 3 | 111 | 199 | - | 130 | 2 |
| 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57 | 239 | 113 | 160 | 212 | 82 | 3 | 21 | - | - | 96 |
| 19 | 中南大学 | 31 | 46 | 39 | 53 | 66 | 74 | 22 | 11 | 67 | 9 | 15 |
| 20 | 天津大学 | 59 | 82 | 144 | 72 | 104 | - | 47 | 5 | 100 | 95 | 13 |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4 | 复旦大学 | 7 | 北京师范大学 |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5 | 武汉大学 | 8 | 南京大学 |
| 3 | 中山大学 | 6 | 清华大学 |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6 | 武汉大学 | 11 | 上海财经大学 |
| 2 | 厦门大学 | 7 | 中央财经大学 | 12 | 辽宁大学 |
| 3 | 南开大学 | 8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13 | 山东大学 |
| 4 | 北京大学 | 9 | 西南财经大学 | ||
| 5 | 复旦大学 | 10 | 东北财经大学 |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7 | 复旦大学 | 13 | 清华大学 |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8 | 南开大学 | 14 | 山东大学 |
| 3 | 武汉大学 | 9 | 华中师范大学 | 15 | 南京师范大学 |
| 4 | 吉林大学 | 10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16 | 云南大学 |
| 5 | 中山大学 | 11 | 厦门大学 | 17 | 南京大学 |
| 6 | 中国政法大学 | 12 | 西南政法大学 |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北京师范大学 | 5 | 南京师范大学 | 9 | 北京体育大学 |
| 2 | 华东师范大学 | 6 | 浙江大学 | 10 | 东北师范大学 |
| 3 | 西南大学 | 7 | 华中师范大学 | ||
| 4 | 华南师范大学 | 8 | 北京大学 |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7 | 浙江大学 | 13 | 福建师范大学 |
| 2 | 南京大学 | 8 | 华东师范大学 | 14 | 湖南师范大学 |
| 3 | 北京师范大学 | 9 | 南京师范大学 | 15 | 山东大学 |
| 4 | 四川大学 | 10 | 中国人民大学 | 16 | 华中师范大学 |
| 5 | 复旦大学 | 11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
| 6 | 武汉大学 | 12 | 清华大学 |
表11 历史学门类130所高校竞争力前5%排行榜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4 | 武汉大学 | 7 | 吉林大学 |
| 2 | 南开大学 | 5 | 复旦大学 | ||
| 3 | 中国人民大学 | 6 | 四川大学 |
表12 理学门类328所高校竞争力前5%排行榜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7 | 中山大学 | 13 | 山东大学 |
| 2 | 南京大学 | 8 | 武汉大学 | 14 | 华东师范大学 |
|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9 | 吉林大学 | 15 | 兰州大学 |
| 4 | 清华大学 | 10 | 厦门大学 | 16 | 上海交通大学 |
| 5 | 浙江大学 | 11 | 北京师范大学 | ||
| 6 | 复旦大学 | 12 | 南开大学 |
表13 工学门类344所高校竞争力前5%排行榜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清华大学 | 7 | 东南大学 | 13 | 同济大学 |
| 2 | 浙江大学 | 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4 | 西北工业大学 |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9 | 西安交通大学 | 15 | 四川大学 |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10 | 大连理工大学 | 16 | 重庆大学 |
| 5 | 天津大学 | 11 | 中南大学 | 17 | 北京理工大学 |
| 6 | 华中科技大学 | 12 | 华南理工大学 |
表14 农学门类109所高校竞争力前5%排行榜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中国农业大学 | 3 | 南京农业大学 | 5 | 华中农业大学 |
| 2 | 浙江大学 | 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表15 医学门类179所高校竞争力前5%排行榜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4 | 中山大学 | 7 | 浙江大学 |
| 2 | 复旦大学 | 5 | 华中科技大学 | 8 | 山东大学 |
| 3 | 四川大学 | 6 | 上海交通大学 | 9 | 中南大学 |
表16 管理学门类344所高校竞争力前5%排行榜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排名 | 学校名称 |
| 1 | 武汉大学 | 7 | 南京大学 | 13 | 天津大学 |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8 | 西安交通大学 | 14 | 上海交通大学 |
| 3 | 中山大学 | 9 | 复旦大学 | 15 | 中南大学 |
| 4 | 浙江大学 | 10 | 四川大学 | 16 | 南开大学 |
| 5 | 清华大学 | 11 | 厦门大学 | 17 | 北京师范大学 |
| 6 | 北京大学 | 12 | 华中科技大学 |
(6)中国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就一级学科对应的培养单位而言,排行榜涵盖8344个(次)培养单位,且囊括了所有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将每个一级学科单独成表,形成81个一级学科排行榜。2010年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前10强的一级学科等级分布及其优秀率如表17所示。
表17 2010年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前10强的一级学科等级分布及优秀率
| 高校排名 | 高校名称 | 学科总数 | 5★等学科数 | 4★等学科数 | 3★等学科数 | 2★等学科数 | 0★等学科数 | 学科优秀率(%) |
| 1 | 北京大学 | 46 | 25 | 13 | 7 | 1 | 0 | 82.61% |
| 2 | 清华大学 | 49 | 25 | 15 | 9 | 0 | 0 | 81.63% |
| 3 | 浙江大学 | 70 | 19 | 30 | 14 | 5 | 2 | 70.00% |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62 | 7 | 21 | 23 | 11 | 0 | 45.16% |
| 5 | 南京大学 | 49 | 12 | 21 | 6 | 6 | 4 | 67.35% |
| 6 | 武汉大学 | 53 | 12 | 18 | 18 | 3 | 2 | 56.60% |
| 7 | 复旦大学 | 36 | 19 | 9 | 6 | 2 | 0 | 77.78% |
| 8 | 吉林大学 | 65 | 9 | 26 | 18 | 7 | 5 | 53.85% |
| 9 | 华中科技大学 | 52 | 7 | 29 | 11 | 3 | 2 | 69.23% |
| 10 | 四川大学 | 56 | 8 | 25 | 14 | 7 | 2 | 58.93% |
5.结论与启示
2010年的评价工作及其比较终形成的《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对比前几年的评价结果而言,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数据量更大、分析角度更多,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总体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保持稳定与有序发展。从深入分析得知,其办学质量、效益和国际化水平成为各培养单位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省、市、区)竞争力相对稳定,但有波动。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前10强和2009年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广东、陕西、浙江、四川、山东、湖南10个教育大省,其中只有北京和湖北排名位置没有变化,去年位列10强的辽宁省被湖南省挤出10强。其它省区变动情况如下:江苏与上海名次互换;广东与陕西名次互换;四川省上升为第8名;山东省跌至第9名。我们还可发现,地区教育竞争力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北京一直排名第一,而且它的办学资源、教研产出和质量与影响分指标等列第一,如果加上四大科学院在里面,其优势更加明显;另外江苏和上海两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区,排名保持在前3的位置。前10强省市中,湖北、陕西和四川三个地区重点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因为位置的优势和历史原因,集中了相对多的高校资源,故排名靠前。相关部门应研究这个现象,利用优势的科研人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使之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对称;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为保持和扩大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优势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比较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三个一级指标的排序和变动情况,我们还发现,除北京较为稳定外,其它省区指标间变动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对于同一个省区“办学资源、教研产出和质量与影响”这三个一级指标排序并不均衡,如浙江省办学资源序和教研产出序都是10,但它的质量与影响序却排名第5。
(2)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名变动较多,但总体变动幅度较小。与2009年相比,在56个研究生院中,有浙江大学等16个研究生院的排名没有发生变化,而去年仅有8个研究生院的排名没有发生变动,由此看来我们的评价结果越来越趋于稳定。变动幅度在3位以内的研究生院有35个。
通过对比前30强研究生院的机构性质,我们发现理工类和综合类研究生院占据87%的比例,这与2009年的结果相似。与2009年相比,中国农业科学院重新挤入了前30强,兰州大学被挤出了30强。在30强中师范类和文法类跟09年相比,依然分别只占有2所和1所。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3)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前50强变动较多,但总体变动幅度收窄。50强中有10所高校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动,分别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而变动幅度较小的(设变动阙值为3位)有28所高校。变动幅度大于等于6的有14所。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变动比较大,其排名上升了13位。
通过考察前50强高校的省区分布情况以及各个省区的得分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与2009年的情况类似,北京、湖北、上海以及江苏四个省市的高校数量涵盖了52%,比去年的50%还多了一所高校。其中北京占有8所高校。详细情况见图2。我们还可发现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还有12个地区尚没有1所高校进入前50强,而且这12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为落后,更多分布在我国的西部,而浙江、安徽、黑龙江、山东、福建、甘肃、河南均只有一所高校入围。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实力的区域分布不均匀的现实情况。
图2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前50强省区分布图
(4)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排名前20强高校的学科都很齐全,这和我们世界一流大学评价形成的“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是综合性大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使公认的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设置有11个门类中的9个门类,理工类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更是开设了11个学科门类。
统计显示,就前20强高校而言,比较为普遍的学科门类有7个,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在20个高校中都有开设。而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尚未设置教育学学科门类相对应的专业。农学学科门类则是11个门类中缺席次数较多的,前20强高校****有半数高校尚未设置农学门类,其次是历史学和医学都有2所高校未开设。前20强高校的学科门类数分布情况如图3。
图3 11个学科门类在前20强高校中的分布图
(5)学科、专业的分布不平衡。在477所高校中,平均每所学校占有5.67个学科门类,有22所高校拥有所有的11个学科门类,同时也有约60所高校仅有一个学科门类。图4为11个学科门类在477所高校中的数量情况,法学、工学和管理学门类在344所高校中都有开设。农学比较少,仅有109所高校。
图4 11个学科门类在477所高校中的数量分布
(6)373个专业共出现21528个(次)高校中,表18为开设数量比较多和比较少的20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数学等专业都在超过200所高校中开设,可认为是现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热门专业,这跟09年的统计结果一致,证明它们的热度依然不减。相反,军事法学、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军事预防医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印度语言文学等专业开设的高校都很少(小于4次),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捕捞学开设的学校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去年它们都是属于小于4次之列。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统计数据过程中对军事学门类专业未作考虑,所以实际上与军事相关的学科数量应该还有很多。
表18 专业在高校中的分布
| 专业名称 | 高校数量 | 专业名称 | 高校数量 |
| 思想政治教育 | 281 | 皮革化学与工程 | 8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271 | 渔业资源 | 8 |
| 企业管理 | 254 | 制糖工程 | 8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236 | 空间物理学 | 7 |
| 应用数学 | 210 | 欧洲语言文学 | 7 |
| 应用化学 | 191 | 森林工程 | 7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80 | 水声工程 | 7 |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178 | 油气井工程 | 7 |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175 |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5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168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5 |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166 |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 5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63 |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 5 |
| 材料学 | 162 | 物理海洋学 | 5 |
| 产业经济学 | 159 |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 4 |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159 | 捕捞学 | 4 |
| 英语语言文学 | 157 | 军事法学 | 3 |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152 |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 3 |
| 会计学 | 152 | 军事预防医学 | 3 |
| 环境工程 | 151 |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 2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147 | 印度语言文学 | 2 |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12
2010.10
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需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
12
2010.10
10日起至31日,2011年考研正式启动网上报名。每天9时至22时,考生可登录中国研究生 招生信息网http:......
11
2010.10
2011年考研报名新变化 1.2011年试行考生从网上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2011年1月1日-14日,......
11
2010.10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接收推免生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
11
2010.10
专业学位简介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
11
2010.10
2011年考研报名:考生需要做哪些事 1、考生将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