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网,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新东方在线

2011年考研《政治》基础过关模拟试题及答案

来源:网络 时间:2010-10-08 15:25:55

2011年考研《政治》基础过关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比较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无产阶级的重大意义之一是()

  A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B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使无产阶级成为自为阶级

  D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

  2马克思主义比较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资本主义比较终必然走向灭亡

  B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

  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比较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无产阶级是比较先进、比较革命的阶级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4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地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A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马克思曾经指出:以往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命题比较恰当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一特性()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6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的“第一个文件”是()

  A《******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黑格尔的哲学批判》

  D《资本论》

  7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这表明()

  A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B没有人类就没有自然界

  C自然界的人与社会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

  D人的本质时有时无

  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9王夫之认为:“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这一命题观点属于()

  A朴素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先验论

  10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11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2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世界上只有物质没有意识

  B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D世界上任何的东西都是物质

  1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A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B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D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

  14下列说法中,哪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物质性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比较美丽的花朵”是指()

  A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思维着的精神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

  D意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7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

  18有人认为,整个世界任何两个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这种观点否认了联系的()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有条件性

  D普遍性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20《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而后存,陷于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官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22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4“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这句话()

  A反映了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B认为事物自身即包含矛盾

  C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认为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2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26唯物辩证法认为,度与关节点的关系是()

  A度就是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关节点是度中的任意一点

  C关节点就是度的两端

  D关节点是度的比较佳点

  27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就是指()

  A对旧事物全盘抛弃

  B事物中好坏两方面的结合

  C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D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

  28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区别的

  B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

  C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9一位哲人说过:“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表明()

  A所谓事物的因果联系,不过是人们在观察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联想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归纳法只能得出或然性结论,这种结论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价值

  30“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

  A准确地表述了历史与逻辑的辩证关系

  B内含逻辑是另一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

  C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D割裂了历史与逻辑的内在关联

 31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2恩格斯说,把鞋刷子综合到哺乳动物中,鞋刷子不会因此生出乳腺。这一观点表明()

  A综合不能离开分析,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B综合是一个纯粹的思维过程

  C综合这一思维过程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非随心所欲

  D综合涉及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3虎求百兽而视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34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3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

  A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从实践到认识

  D从经验到理论

  3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7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38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4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确定又不确定。其不确定是指()

  A有些认识是无法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

  B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C实践具有检验一切认识的能力,今天一时不能检验的,将来也可以检验

  D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41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42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

  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

  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同的

  D真理的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

  4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人和社会的矛盾

  C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4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A地理条件

  B人口条件

  C资源条件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45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比较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46我国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而是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较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某些历史条件下不起作用

  B社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而没有统一性

  C社会发展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

  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47马克思主义比较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题和发展真理

  C坚持比较彻底的革命精神

  D坚持********的比较崇高社会理想

  48下面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表达错误的有()

  A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可想象的

  B运动就是物质

  C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D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49下列关于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正确的说法有()

  A物质总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不存在静止

  B夸大静止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C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将会导致唯心主义

  50“氨”的希腊文含义是“太阳上的”,因为比较早人们是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在太阳上发现它的,可是不久之后,人们在地球上也发现了“氨”。这表明()

  A世界具有统一性

  B世界统一于宇宙所共有的各种元素

  C无论地球还是太阳,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D宇宙的存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51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困住了魏都督司马懿,形式对蜀军极为有利,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令诸葛亮班师。诸葛亮感叹道:“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这表明()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时间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是不可分的

  D时机转瞬即逝,不受具体运动着的物质的束缚

  52“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作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53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54恩格斯曾经说过:“物质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这一命题表明()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

  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的存在状态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D运动和静止的密切关系

  5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56下列哪些说法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意识支配世界

  D人的任何意识都可以使人们获得成功

  57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本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C实践使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8下列哪些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A万物皆备于我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理在事先

  D万事万物是对精神异化的产物

  59在联系观点的问题上,下列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A否认联系的观点是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点

  B没有普遍联系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发展

  C事物的普遍联系使事物丧失了任何独立性

  D任何具体事物的具体联系都具有暂时性

  60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在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61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

  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较大的跳跃

  62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6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特点有()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斗争性具有绝对性或无条件性

  C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展不需要任何条件

  D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64整个世界的存在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下列选项属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有()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D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65质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的扩张

  B总的量变过程包含着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D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局部性部分质变

 66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存在的度的有()

  A积劳成疾

  B乐极生悲

  C苦尽甘来

  D水滴石穿

  67恩格斯认为,单就某些自然现象的有规则的依次更替,就可以产生因果观念。例如,随太阳而来的热和光,但是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证明。在这一点上,休谟的怀疑论说的对,“在此之后”不能论证“由此而来”。但是,人类的活动却可以对因果性作出验证。如果我们用凸透镜把太阳光集中在焦点上,取得像普通的火所长生的一样的效果,那么我们用这一点就证明了热来自于太阳。由此而论()

  A因果联系具有前后相继性,但并非所有具有前后相继性的现象都属于因果联系

  B人们关于因果联系的观念来自于经验,但经验不能证明因果联

  C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一点只能通过实践予以证明

  D因果联系只是人们习惯性的联想

  68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这种观点表明()

  A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将会导致神秘主义的宿命论

  B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

  C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世界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69万有引力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70黑格尔说:“如果一个化学家取一块肉放在他的蒸馏器上,加以多方面的割裂分解,于是告诉人们说这块肉是由氧气氮气氢气等元素所构成的。可见这些抽象的元素已经不再是肉了。”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整体由部分构成

  B整体具有各个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

  C离开了整体的部分不再具有在整体中的性质和作用

  D各个部分必须按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具有新的性质和作用的整体

  71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D现象和本质没有统一性,不表现本质

  7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

  73毛泽东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的阶段

  B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

  C物质和精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是相对的

  74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

  A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实践的客体是指无限的宇宙

  C实践的主体首先认识世界,取得经验,然后在经验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D实践的主体改造客体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即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75实践之所以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认识的课题总是由实践提出来的

  B实践给人们不断地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手段

  C实践推动者人类思维的提高

  D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经验材料

 76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7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说明()

  A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的综合

  B只有通过这一总过程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C只有通过这一总过程才能获得绝对真理

  D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78对于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正确说法是()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B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D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发现“永恒真理”

  79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非理性因素能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识活动

  B所有非理性因素都能调动主体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C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D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8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比较终能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为认识能力有至上性

  B在每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

  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

  81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关系及作用是()

  A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可为科学创新提供正确的方法论的支持

  B现代科学方法日益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C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展开科学研究

  D辩证思维方法是高层次的,现代科学方法是低层次的,因而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取代科学方法

  8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之所以不能代替实践标准,是因为()

  A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的正确性,必须依靠实践来检验

  B逻辑证明所遵循的规则,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C逻辑证明得出的结论比较终还要由实践来检验

  D逻辑证明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83价值评价的特点包括()

  A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并无直接联系

  8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85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有()

  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

  C矛盾双方的调和,达到绝对统一

  D矛盾双方通过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86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A人的自觉活动是在由社会客观规律所规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人们所驾驭

  C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

  D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87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

  B前者是某一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

  C前者的发动者是被统治阶级,后者的发动者是统治阶级

  D前者一般都是暴力的形式,后者一般是非暴力的形式

  88“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变质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89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比较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

  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

  D科学技术具有多方位的社会功能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B4C5B

  6B7A8C9A10C

  11C12C13B14C  15D

  16C17D18A19C  20B

  21C22D23C24B25C

  26C27C28D29B30A

  31A32C33C34C35A

  36D37C38D39D40D

  41C42D43D44D45B46D

  二、多项选择题

  47AB48BC49BCD50ACD

  51ABC52BD53CD54ABCD55ACD

  56AB57ABC58AB59BD60ABCD

  61ABD62ABC63BD64ACD65ABCD

  66ABCD67ABC68ABCD69BD70ABCD

  71AC72BCD73ABCD74AD75ABCD

  76BC77AD78ABC79ACD80ABD

  81ABC82ABC83ABC84ABCD85ABD

  86ACD87ABCD88ABD89ACD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有用

25人觉得有用

阅读全文

2019考研VIP资料免费领取

【隐私保障】

育路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相关文章推荐

08

2010.10

2011年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节选(2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单元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单元(包括第1、2章的......

08

2010.10

2011年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节选(1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单元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单元(包括第1、2、3、4章的内容)在马克......

08

2010.10

2011年考研政治备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012)

第3节 真理与价值  一、选择题Ⅰ  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B.主观......

08

2010.10

2011年考研政治备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013)

 第4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题Ⅱ  1"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思维生成现实具体......

08

2010.10

2011年考研政治备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013)

 第4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题Ⅱ  1"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思维生成现实具体......

08

2010.10

2011年考研政治备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014)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特别提示 ①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的......

您可能感兴趣
为什么要报考研辅导班?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辅导班哪个好? 哪些北京考研辅导班靠谱? 2019考研辅导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