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讲义精品(第一单元)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性质)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切哲学)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
(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 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 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 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单选)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 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 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6。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比较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彻底的一元论 二元论不等于唯心论)
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8。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比较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1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旧唯物主义或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讲义精品(第一单元)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性质)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切哲学)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
(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 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 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 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单选)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 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 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6。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比较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彻底的一元论 二元论不等于唯心论)
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8。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比较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1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旧唯物主义或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
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2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选择)
(1)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2)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3)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4)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5)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6)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21、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人的时间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可变性)
(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22、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物质性=客观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2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直接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比较主要的特点)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比较基本的实践活动。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
2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
(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比较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
26、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
(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27、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自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自然基础。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①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与统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而社会是人自身通过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有客观性
28、意识的产生。(重点)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
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
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马克思);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9、意识的本质。(重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完全一致的反映(错)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错)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
30、怎样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表现在: ①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
③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反映方面。
31、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比较主要)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
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选择题)
错误的意识也有能动的作用
(4)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32、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3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选择 原理背诵)
(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5)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6)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比较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
35、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把意识也看作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0
2010.08
2010年7月时事政治(国外部分) 1.美国众议院6月30日以237票赞成、19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最后版本......
20
2010.08
2010年7月时事政治(国内部分) 1.国务院总理******6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企......
20
2010.08
暨南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为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暨南大学经济学硕士......
20
2010.08
法学综合课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
Ⅲ.考查范围 ......
20
2010.08
法学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 Ⅰ. 考查目标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
Ⅲ. 考查范围 ......
20
2010.08
政治学考试大纲
目录
Ⅰ考查目标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Ⅲ考查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