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网,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新东方在线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备考之物质世界和实践

来源:来源于网络 时间:2009-11-23 08:50:18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比较普遍比较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选择题1(多选)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关于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B。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属于上层建筑
  D。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
  选择题2(多选)相信有神论的自然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科学上做出贡献,是因为
  A。他们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或自觉或自发地接受了唯物论、辩证法的指导
  B。他们认为神不会干预一切事物,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为科学所探究的规律
  C。哲学信仰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不能画等号
  D。他们的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哲学基本的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选择题3(多选)是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A。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
  B。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问题
  C。在历史领域里坚持唯物主义问题
  D。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选择题4(多选)笛卡尔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体。人的灵魂是精神的,肉体是物质的,二者的统一就是人。所谓人的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然而灵魂是不灭的,在精神系列上继续演化;肉体也是不灭的,在物质系列上继续演化。
  A。笛卡尔的观点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
  B。二元论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是独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派别
  C。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但这一企图是难以实现的
  D。二元论不是第三种哲学派别,而是折中主义的哲学,是哲学不彻底的表现
  选择题5(多选)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怀疑感觉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以致生活不能自理,需弟子们扶持。一次,在海上旅行突遇风暴,伙伴们吓坏了,皮浪却心止如水,镇静自若,指着一头正在津津有味吃食的猪说,哲学家的心灵就应该像它一样安宁。皮浪之所以镇静自若,是因为
  A。预见到了风暴很快就要过去,不会构成现实的危险
  B。主动用意识调控生理,体现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认为风暴未必存在,存在的仅仅是人的感知
  D。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选择题6(单选)下列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
  A。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必是唯物主义者
  B。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
  C。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D。可知论者必是辩证论者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观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3.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往往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但有其局限性。其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其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其三,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是唯心的。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夸大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区别。
  ②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事物不仅存在着量变,同时存在着质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绝对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或者把事物的变化仅仅归结为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③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张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以偏概全。
  ④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从而陷入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泥淖之中。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关系
  ①交织。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结合。
  ②从属。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选择题7(多选)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A。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B。物是感觉的组合
  C。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D。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
  选择题8(多选)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A。心外无物
  B。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C。理在事先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选择题9(多选)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根源有
  A。把感觉当成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B。把感觉当成主客观之间的桥梁
  C。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选择题10(多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
  A。同辩证法相脱离
  B。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
  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
  选择题11(多选)观世音菩萨是一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佛教信徒对他顶礼膜拜。可是,在一座香烟缭绕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寺庙里,人们看到了寺庙管理人员写的“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的告示。第一条便是:“打119报警”。这很有讽刺意味,观世音菩萨有那么大的神通,可到了关键时刻,信奉者们不去求助于他,反而求助于人间的119消防。由此而论
  A。信奉者们的主观心态都是虚伪的,他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冥冥中存在着观世音菩萨,只不过把他作为一个崇拜的偶像以慰藉心灵。
  B。即使是宗教唯心主义者,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得按唯物主义办事。否则,寸步难行
  C。信仰与生活不能画等号,生活中不得不按唯物主义办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唯物主义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哲学学说
  D。能否把信仰与实际生活做必要的区分,是宗教与邪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选择题12(多选)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皇帝通常信奉宗教,自称“天子”,下给臣民的诏书第一句话通常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另一方面,皇帝又大搞独裁,“圣躬独断”。这表明
  A。这些皇帝既信奉客观唯心主义,又信奉主观唯心主义,主、客观唯心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统一
  B。宗教、唯心主义属于上层建筑,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C。超人间的力量来自于人间,反过来又服务于人间
  D。这些皇帝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既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也可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选择题13(多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认为,人就是一架机器——一架精美的完善的机器。人的心脏好比发条,神经好比游丝,关节好比齿轮,肺好比鼓风机。人遇悬崖会机械地后退,人的瞳孔可随光线的强弱机械地扩缩,人的毛孔可因气候的冷热机械地闭合……这种观点
  A。夸大了各种运动形式的差别,不懂得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不懂得人的社会性,比较终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
  C。把机械运动普遍化、绝对化了
  D。同近代机器大工业有关,折射着自然科学中的力学所取得的成就
  选择题14(单选)辩证法、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联系表现在
  A。辩证法始终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
  B。形而上学始终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并列的、平行的

  (四)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理解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理解成原子。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一定义可以划清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①。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上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④。要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选择题15(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93年理18)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选择题16(单选)“物质是永恒的,恐龙是物质,因此恐龙是永恒的。”这一三段论的错误在于
  A。大前提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
  B。小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恐龙并不属于物质范畴
  C。大、小前提中的“物质”并不是同一概念。大前提中的“物质”,属于哲学上的共性概念,小前提中的“物质”,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D。该推理中的大、小前提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选择题17(单选)我们给绝大多数概念下定义时,都可以找到它的属概念,从而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完成之。譬如给商品下定义时,就可以先找出其属概念“劳动产品”,再加上种差“用于交换”,于是便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定义了。然而物质与精神是并列存在的两个比较大的类概念,其上再无属概念,因而无法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为之下定义。在这种情况下,给物质下定义时比较关键的是要把握
  A。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
  B。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C。物质存在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运动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选择题18(多选)在由无数暂时存在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所构成的世界发展的链条上,寓居着其惟一的特性——客观实在性。以客观实在为内涵的物质是不能创造不能消灭的,它就像一只火凤凰,不断地自焚,又不断地从灰烬中再生。它在这生生死死的无限循环中,实现着生命的永恒。由此而论
  A。客观实在的永恒性意味着物质及其具体形态的不变性
  B。这里所说的不变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无论怎样演化,其客观实在是不变的。物质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C。作为物质惟一特性的客观实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永恒与暂时、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物质存在于无数个有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无限由无数个有限所构成
  选择题19(多选)在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生产关系
  B。真理
  C。人脑
  D。法律观点
  选择题20(多选)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点燃一排蜡烛,然后从水缸里舀水把蜡烛浇灭,让一头大猩猩观看。多次反复后,大猩猩也会模仿,从水缸里舀水把蜡烛浇灭。可是,如果换一个环境,譬如在河边点起一堆篝火,大猩猩就无能为力了,它不懂得从河里舀水灭火,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火烧个精光。这说明
  A。猩猩形不成“水”的概念,不懂得缸里的水与河里的水是一样的水
  B。猩猩不具有思维能力,只具有动物的感觉
  C。人有思维能力而其他动物没有,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比较本质的因素
  D。猩猩可以认识世界,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却不能改造世界,无法形成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飞跃
  选择题21(多选)意识之所以为人类所特有,是因为
  A。意识是劳动的产物,而劳动为人类所特有
  B。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反映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则为人类所特有
  C。意识具有社会性,人是惟一的社会性动物
  D。认识开始于感觉,只有人类才能形成感觉
  选择题22(多选)一些唯物主义者把意识视为物质的特殊变种,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大脑分泌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观点
  A。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坚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抹煞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把意识加以物质化,是对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C。在历史观上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
  D。在认识论上不可能坚持反映论

 (五)物质的运动和静止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①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②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的基本形式
  ①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物质运动存在着五种基本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②五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③五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首先,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的运动形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其次,对于包含着多种运动形式的事物而言,高级运动形式起主导作用,低级运动形式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相对静止的含义
  ①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②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
  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7.反对两种错误
  ①要反对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绝对静止论。
  ②要反对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选择题23(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96年文1)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选择题24(多选)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万物齐一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选择题25(多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老师讲得不彻底,要修改老师的意见,指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由此而论
  A。克氏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对赫氏之观点的修正和完善,因为人一次踏进这条河时,河水依然流动着
  B。克氏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承认运动是克氏与赫氏之观点的共同点
  D。克氏的观点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选择题26(多选)太阳系并非永远都像它现在这个样子,它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也并非一下子就具备了它们现在所具有的那些形状和特征。现代科学虽然还不能详尽无遗地描述这一整个过程,但有一点是毋庸置辩的:太阳系的整个历史是一个自然的物质的过程,在这里没有任何奇迹,没有任何“彼岸力量”的干涉。由此而论
  A。太阳系中并不存在着绝对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太阳系的运动有其规律,和宇宙中所有规律一样,其发生作用不需要人的介入
  C。太阳系的运动是自我运动
  D。太阳系的存在具有暂时性,这是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限的一个体现
  选择题27(多选)牛顿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那么宇宙何以由静到动?牛顿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观点。由于这一推动,整个宇宙才被激动起来,按照一定的法则运动变化。由此而论
  A。牛顿的观点属于外因论,其错误在于不懂得事物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B。牛顿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无所谓内因与外因
  C。牛顿的这一错误告诉人们,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D。牛顿的这一错误必将导致其科学研究一事无成

 (六)时间与空间
  1.时间、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2.时间、空间的特点
  时间具有一维性,它是不可逆的;空间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3.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可分的。
  4.时间、空间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们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具有可变性。
  5.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就具体事物而言,时间、空间具有有限性。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
  选择题28(多选)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
  D。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
  选择题29(多选)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
  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选择题30(多选)西方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其哲理是
  A。时间具有一维性,过去不能绝对地重复
  B。错误没有任何价值性,故而不必为犯了错误而懊丧
  C。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都会归于虚无
  D。懊丧于事无补,关键是总结教训,不再打翻第二杯奶即不再犯同类的错误
  选择题31(多选)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困住了魏都督司马懿,形势对蜀军极为有利。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令诸葛亮班师。诸葛亮叹道:“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这表明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时机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是不可分的
  D。时机转瞬即逝,不受具体的运动着的物质的束缚
  (七)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性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的实践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③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选择题32(多选)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00年理19)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各种哲学观点的分歧
  ①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平行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这就等于说,世界是不统一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本原,这就等于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②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原子等基本粒子,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是“多”和“一”的统一。世界的具体形态是无限多样的,但全都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选择题33(单选)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就等于坚持了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一元论的观点
  选择题34(多选)二元论是
  A。一种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第三种哲学派别
  B。一种折中主义哲学
  C。一种不彻底的哲学
  D。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
  选择题35(多选)“氦”的希腊文含义是“太阳上的”,因为比较早是人们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在太阳上发现的。可是不久,人们在地球上也发现了“氦”。这表明
  A。世界具有统一性
  B。世界统一于宇宙所共有的各种元素
  C。无论地球还是太阳,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D。宇宙的存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选择题36(多选)从宇宙空间的深远地方时常向地球飞来一些天体碎块,我们把它叫做陨石。经过研究证明,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目前我们没有从中发现任何为地球上所没有的元素。由此而论
  A。世界具有统一性
  B。就目前情况而论,世界具有统一性。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其他天体或新的天外来客——陨石中发现为地球所不具备的元素,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将被否定
  C。由于我们不知道今后能否发现新的为地球所不具备的元素,故而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D。世界统一性的证明是一个无限长远不断反复的过程
  选择题37(多选)德国哲学家杜林认为,世界之所以统一着,就是因为它存在着。所谓世界的统一,乃是我们的想像。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思想对世界起决定作用的观点。然而并非世界反映思想的特性,而是思想反映世界的特性。恩格斯比喻到,我们可以把鞋刷子与哺乳动物联结成一个统一体,但鞋刷子并不因此而生出乳腺来。由此而论
  A。杜林的观点与恩格斯的观点体现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B。论证世界的统一性不能从主观想像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C。我们在思维中所形成的“世界是统一的”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客观实际中真实存在的世界统一性的反映
  D。承认了世界的存在,就意味着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比较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4.实践与人的存在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
  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6.人和自然的关系
  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比较无愧于和比较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7.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B。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选择题38(多选)在下列关于实践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实践不仅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B。实践是实现精神变物质的惟一途径
  C。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D。从事生产活动的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从事科学实验的实践由于可由实验者单独进行,因而在一定条件下不具有社会性
  选择题39(多选)实践是
  A。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B。人的存在方式
  C。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D。人与世界的中介
  选择题40(多选)从表面上看,动物的某些活动与人的活动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人会榨糖,蜜蜂会酿蜜;人会织布,蜘蛛会结网;人会筑房,鸟儿会筑巢;人会收获,蚂蚁会往窝里搬食……由此而得出的正确的结论及其推论是
  A。改造世界不是人所特有的,某些动物也具有初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B。人的活动受思维的指导,动物的活动不受思维的指导,因而是盲目的
  C。动物的活动纯属对环境的适应,这种本能性的适应可以通过先天遗传获得;而人类的活动则属于对环境的改造,它是后天形成的
  D。人类缘于动物,因此,人类对环境积极适应的劳动亦缘于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的本能活动
  选择题41(多选)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
  A。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实践的客体是指无限的宇宙
  C。实践的主体首先认识世界,取得经验,然后在经验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D。实践的主体改造客体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即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选择题42(单选)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有用

25人觉得有用

阅读全文

2019考研VIP资料免费领取

【隐私保障】

育路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相关文章推荐

21

2009.11

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冲刺实用策略

  阅读理解是考研英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部分的得分对于考试能否通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很多......

21

2009.11

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解题技巧与冲刺复习重点

 考研英语是考研一大难关,阅读理解又是考研英语的最大难题,也是很多考研学子们为之苦战的题型。在考......

21

2009.11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28个重要知识点

 ▲1. 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

20

2009.11

从《阿甘正传》说起 谈2010年考研冲刺

  回望备考的路程已经望不到起点了,一年多的时间,其实现如今身心都进入了疲惫期,有些许的麻木。然......

20

2009.11

2010年考研冲刺阶段必修课之一:营造环境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具体的例子:  小平是宿舍4名同学中惟一一名考研的。她对于这种状况有......

20

2009.11

2010年考研冲刺阶段的必修课之二:自制力

  11月份,正是考研复习的黄金时节。小辛每天都在紧张的复习中,忙碌但却充实。一天晚上,姑妈打电话......

您可能感兴趣
为什么要报考研辅导班?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辅导班哪个好? 哪些北京考研辅导班靠谱? 2019考研辅导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