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封建社会在中国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国开始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而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中西方差距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①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自然经济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力量软弱。⑤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⑥广大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出现买办势力与买办制度;产生了比较革命的工人阶级;出现新兴的具有两面性的资产阶级。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考试大。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
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扶植、收买代理人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
3.经济掠夺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4.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其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等人民群众反侵略的斗争,中法战争中涌现出了刘铭传、冯子材、邓世昌、林永升等民族英雄。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展开了对中国的激烈争夺,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和被瓜分的危机,这种争夺和瓜分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由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以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的图谋。
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历次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与经济技术的落后,其中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更根本的原因。
2.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放眼寰球,睁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早期的维新思想也开始出现。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开始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些斗争和探索标志着中华民族讲一步的觉醒。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1年金田村起义爆发,这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①《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②《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比较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1.洋务事业的兴办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戊戌维新运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学堂、报纸宣扬维新思想,并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1898年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从政治、经济方、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戊戌维新运动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推行的是一种温和的改良方案。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历史意义。①作为爱国救亡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作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③作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思想的解放。
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守旧势力的反对。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弱小,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与封建君主制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把全部希望寄托没有实权皇帝身上。
失败教训:戊戌变化的失败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不通。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11
2009.08
access n.通路, 访问, 入门 vt.存取, 接近
adequate adj.适当的, 足够的
annual n.一......
11
2009.08
名词性从句
【难句12】The console can determine how the controller is moving in space ......
11
2009.08
1.It is only when these measures are put into practice that the shortage of water can be sol......
11
2009.08
Different stores 1.Convienience store便利店
2.Grocery store小卖部
3.Supermar......
11
2009.08
blank a. ①空白的,空着的 ②失色的,无表情的//n. ①空白 ②表格
出现频率1次
uni......
10
2009.08
专业研究方向简介
(1)电机与电器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型电机及电器的发热与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