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考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一阶段的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经历了土地改革彻底完成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在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考点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但两个革命、两个阶段的转变不是无条件的,必须有相应的各方面条件。
(1) 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的初步发展,这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
(2) 经济条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 政治条件: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二是各级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4) 国际因素: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的迅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等等,都成为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有利国际条件。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考点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从现在开始用十到十五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次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12月,毛泽东对其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总路线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一是以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总路线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考点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和毛泽东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借鉴苏联的经验,在总结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①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虽迅速恢复,但生产力仍然十分落后。只有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土地改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客观上要求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存在着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手工业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2) 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政治保证。第二,国营经济的相对强大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第三,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的经验,也积累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给予中国建设事业的援助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国际环境。
考点5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体来说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考点6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比较终实现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在合作化过程中,贯彻了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
消灭的阶级路线,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阶级结合起来,从而团结了广大农民。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特别是合作化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简单划一等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到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业联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了合作社的途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办法。在步骤和形式上,采取了从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
到1956年底,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考点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 马克思、恩格斯比较先提出了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但并未来得及付诸实践。列宁曾想做,但也没有实现。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终实现和平赎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可以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积极的方面,克服其消极的方面,比较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一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比较终接受了和平赎买。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
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采取不同措施。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改造、赎买的政策,比较终和平地实现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创造了从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公私合营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实行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利息上,统一规定为5%,共付10年。通过“四马分肥”和“定息”的方式,国家比较终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现了消灭剥削和团结资产阶级分子,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第一,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第三,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发展。
考点8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首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有绝对优势,成为中国的经济基础。
其次,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生产资料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
所有这一切,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比较广泛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2)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关联。
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修正和克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31
2009.05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考点1 中国共产......
31
2009.05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 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1近代......
31
2009.05
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 毛泽东思想的......
31
2009.05
国内国际重要时事 2008年10月(国内) 1日,成都地震重建研究报告课题完成,指导灾后重建。 ......
31
2009.05
一、国内部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月30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
31
2009.05
一、国内部分:
第20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