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和劳动力
1、资本总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起点和终点不同;中间环节不同;流通目的不同)
2、资本的概念和实质(带来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生产关系、运动、历史范畴)。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
4、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形成条件、价值构成和使用价值)。
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收入和报酬。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而是由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创造出来。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在其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在其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属于不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属于可变资本。
3、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作用和意义:
① 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不变资本即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生产创造出来的。
② 说明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等于
三、绝对剩余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点:是资本家用来提高剩余价值率,也就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重要特点。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全社会劳动率普遍提高为前提,它的现实起点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因果关系: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结果。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实质:用剥削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剥削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动力,外在压力)。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扩张其规模的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微观表现,它能够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集中不能增加社会资本总额,但却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五、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对利润率的影响
1、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概念。必须是资本的技术构成变了,价值构成也变了,才叫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2、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造成全社会总的利润率水平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对工人剥削的减少。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这表明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证明了资本和工人的对立是两大阶级的对立。
4、资本有机构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各个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都是不一样的。但这种不一样对利润率的影响正好相反。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而在每个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则是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利润率高(可获得超额利润),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利润率低(甚至亏损被淘汰出局)。
六、生产成本、利润和利润率
1、生产成本即所费资本(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它是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一部分。成本范畴即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又构成分析资本之间的竞争(价格战)的现实基础。
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也是剩余价值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剩余价值在现实上被分割为利润、利息、地租等等。
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示资本自身的增殖程度。要把握影响利润率的四个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金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
七、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
① 是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
② 是通过各部门资本之间的竞争实现的,这种竞争的方式是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和转移。
2、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① 证明资本和工人的对立是一种阶段对立;
② 说明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从而坚持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总平均利润=总剩余价值,总生产价格=总价值)。
3、这一学说的应用:
① 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注意解决部门、行业苦乐不均的问题:促使各部门形成大致均稀的盈利水平。
② 在改革中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更充分地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部门、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和转移。
八、三种具体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
1、商业资本:
① 商业资本循环运动公式与资本总公式的区别;(商业资本仅在流通领域活动,产业资本运动中包含一个生产过程)
② 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③ 职能资本与非职能资本的划分以及在盈利水平上的差别。
2、借贷资本:
①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它来源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闲置资本。借贷资本不是专门的、独立形式存在的资本。
② 借贷资本的三个特征(资本商品、所有权资本、循环公式′G-G′)。
③ 影响利息率的三个因素(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法律与传统)。
3、银行资本:
① 银行资本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银行家也就是货币资本家;
② 银行资本的特殊性。(非职能资本却可获得平均利润。原因:a.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与借贷资本的区别;b.其平均利润是对应于自有资本而言)
九、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
1、股份公司是资本社会化的体现,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要求,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企业采取股份公司这种形式,有利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企业筹集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作用可概括为:增强活力提高效益)
2、运用上述原理可以回答:为什么我们改革中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要把股份制作为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要辩证地看待股份公司的性质问题(总体上怎么看,每个具体股份公司怎么看)
4、股票是股东在公司中拥有资本所有权并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都是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股票价格的实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等于股息除以利息率。(股价与利息率的关系,与股息即公司收益业绩的关系均是可能的考点)
十、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其实质是超额利润,它反映地主、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 产生的原因不同;② 具体形式条件和来源不同;③ 归属不同。
3、土地本身没有价值,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等于地租除以利息率。
4、级差地租Ⅱ的归属要取闪于地主和农业资本家之间围绕土地租期长短的竞争。借鉴这一原理,可以用来分析为什么我们在改革中要强调坚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要尊重保障农民的承包自主权,土地承包期必须比较长。
5、实际的土地租金中,既包括地租还包含土地投资的利息。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18
2009.05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18
2009.05
第一章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十九世纪中......
18
2009.0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18
2009.05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
18
2009.05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一国两制”基本方......
18
2009.05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