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1)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背诵提示: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中都有社会主义及非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逐步积累和增长,是实现两个革命转变的重要历史条件。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的近代工业已经有了—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贯彻、实施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逐步确立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此外,获得土地的个体农民有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愿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些都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条件或政治保证。
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基本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冷战”局面开始出现,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支持和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这也促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考虑尽快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背诵关键词:
物质条件、政治保证、国际因素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