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最后一练:2008年高考作文猜想及实战演练

2008-05-29 11:27:00 来源:育路高考频道
【写作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江海澎湃着涌潮,生活激越起浪潮,胸中翻滚着心潮,变革汇聚成春潮。真挚的情感,热切的愿望,果敢的行动,重大的举措,无不回荡着阵阵潮声……

  请以“倾听潮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思路导引】

  这个文题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倾听”是行为,是细心地听的意思,它要求全神贯注,不能走马观花。听的对象是潮声,它有字面意思和比喻意思二种。字面义上的“潮声”是潮水发出的声响,比喻义的“潮声”为像潮水一样有涨有落、有起有伏的事物,也可是一种社会变革或发展的趋势。整体而言,“倾听潮声”就是感受潮声的意思,故而写作可从下列角度入手:

  一、从字面义入手,记叙听潮的经过——对潮声进行具体描绘——从潮声中感悟到自然的哲理,以此升华文章主题,如从潮声的壮阔想到自然的伟大(鲁彦的《听潮》就是如此)、从潮起潮落周而复始想到自然的永恒、从潮水不断撞击岸边想到坚持不懈、从潮水将棱角分明的石头打得圆滑想到柔能克刚、从潮水后浪推前浪想到推陈出新、从“潮打空城寂寞回”想到朝代的兴衰等,但一定要写出有哲理的感悟。

  二、从比喻义入手,先记叙某次听潮的经历(实写、略写),然后由实到虚,抒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时代)浪潮、胸中心潮、改革大潮、真挚爱潮、果敢举措等。不过从这个角度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由实及虚,从自然的潮声联想、感悟到生活、思想之潮声,虚实结合,可使行文自然感人;二是所写事物要有力度,具有“潮水”般的气势,它不是涓涓细流,那是婉约优雅的阴柔之美,潮声则是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因此写情要惊天动地、写事要轰轰烈烈、写生活要波澜壮阔、写历史要跌宕有致;三不管是字面意思还是比喻意思,所写事物都应有起伏、涨落,否则也不切合题意。要从起伏中感悟到某种人生与社会规律,从而更好地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写作此文容易出现的毛病有:

  一、不是扣住“倾听”的过程去写,而是泛泛而谈,记流水账。

  二、不注重挖掘题材的内涵,不能揭示出一定的哲理。

  三、潮声比喻不当,如将润物无声的母爱比作潮,在文中能写到亲情固然可嘉,但亲情是温馨的,是绵长的,它不是狂热的,够不上“潮”的力度。

  四、滥用小标题,使文章支离破碎,华而不实。

  【佳作示例】

  (一)记实抒情类:

  倾听潮声

  江苏省射阳中学301班 高晔京

  黄海之滨的小城在潮声中醒来,又在潮声中睡去。

  看着澎湃的潮水渐渐退去,心中有些失落,又有些兴奋。失落的是我还余兴未尽,兴奋的是来日的潮水更将令人神往。对于小城中的人来说,潮水本应不足为奇,但我却无比兴奋。也许是我的世界太小太小,无法将这广阔的潮水装入其中,但这一次相识就足以铭记一生。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地观看大海,然而,我所见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汹涌澎湃白浪滔天的大海。它很静,静得让我以为它就是家门前的那条小河,但却无比深邃,仿佛已经将世间一切融入其中,真的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许一个小小的触动就会让它迸发出震慑人心的力量。

  潮水渐渐近了,我似乎听到了一点轰鸣的声音,但它并不是震天动地的,它似乎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前进着,不愿引起太多的关注。然而他的一切都已在注目之下,仿佛无数推动历史洪流的人们,他们本无心留名青史,却早已被历史铭记。

  潮声越来越大,但依旧没有那种慑人心魄的压迫感。也许这才是它的本色,它需要的不是狂暴的怒吼而是尽情展示自己。它不需要别人向他臣服,也不会向任何人低头。它拍打前方的岩石,发出沉重的撞击之声,那可能最能让人心潮澎湃的声音。是的,这声音是斗争的表示,是变革的号角,它让无数人为之狂呼。也许他们会如同这海中的潮水一般,激起一朵巨大的浪花,发出一声厚重的轰鸣而后在海水中消逝,然而这一切就已足够。用自己的生命撞击出一朵历史的浪花,发出一声让后人聆听的长啸又有什么遗憾呢?

  潮声似乎已达到了极至,被岸撞回的潮水与它的后辈们再一次激烈的冲撞,难道它是要阻止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们向前飞奔吗?不,它只是希望给它们更多的磨砺,让它们拥有更强的冲向目标的力量。

  潮声依旧,声声不断,直至潮水慢慢退却,大海又在期待下一次潮水的来临,我也在期盼的下一次倾听。

  潮水的声音有如历史洪亮的呐喊,不显凄厉却依然让人心动。无数风华绝代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激起浪花。而我们的小城也在潮水中不断前进。

  简评:该文从字面义入手,写第一次听海潮的经过,细致地描写了潮声由小到大到极致的过程,最后抒发从潮声中得到的感悟,讴歌家乡在时代大潮中的发展。审题准确,立意明确,语言精炼特别是开头对静潮的描写,欲扬先抑,为潮声的出现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是行文中的一个亮点。

倾听潮声

  江苏省射阳中学301班 徐海忠

  从厦门到金门,不单单是两扇门的距离。

  金门的潮,是真正的潮。那不是大海对大陆的冲击,那是一环水向一个点的挑衅。

  你可曾知道,一千八百年来,那潮,那咆哮,那挑衅一天胜过一天地凶猛,狂妄。屏障啊!试问大陆与大岛上的人们,你们过得去吗?

  这里嗅起来还带有中国的香味。雄性的潮水挤过狭长的水闸,跃入蜿蜒的溪流,被中国国的香味异化成雌性的涟漪。我惊讶于潮的自甘不为人知的软弱。然而清告诉我,它只不过隐藏了声响,其本质仍然是咸的。

  不论是嚎啕大哭还是无声呜咽,它终究是咸的。

  然而那涛声藏在哪里?

  去岸边。

  这依然是刚健得吓人的潮声。这让我想起贝多芬的《欢乐的快板》:轻轻的小提琴,轻轻的手风琴,轻轻的欢快的舞曲,轰!梆!梆!震耳的声音撞在了岸边的石头上。正如这潮水,从远方而来,先是低沉而舒缓,而后快乐地让人陶醉,咣!那一刹那,你知道了它的存在。

  这正如两岸的风雨。今天的合作,明天的公投;这一秒台湾歌手的唱片在大陆热销,那一刻陈水扁将施明德告上法庭。

  只希望潮水,能将两岸粘在一起。

  潮声的伟力在于其激越。难道它只能如此干脆,如此果断,如此不顾情面?

  清说:“春潮带雨晚来急;潮涨潮落不负恩情,你知道这些句子吗?你知道这些缠绵的心吗?你可曾知道潮也有水的本性吗?没有这种缠绵,潮水会一次又一次贪恋地吮吸这岛吗?”

  潮,也是水。中国的方块字真好,再汹涌的潮也不能把三点水去掉,不能把水的缠绵去掉。而这缠绵,不正是两岸共同的心声吗?

  这么说来,那细细的冷雨也是呼唤团圆的潮声,那凝固的冰雪也是期盼统一的潮声,那滚滚的长江那回环的小溪里是同一种奔腾的潮水——中国人的血液。

  我从静静的滴水中,听出澎湃的激情。

  我从无情的海浪中,听出绵绵的暖意。

  简评:此文将所听的潮声定位在“厦门与金门”之间的海域上,通过对宁静、激荡等不同情态下潮声的倾听,表达了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思想。文章紧紧围绕潮声选材,由实及虚,由小及大,情感真挚,立意深刻。

(二)虚实结合类

  倾听潮声

  江苏省射阳中学301班 陈尚文

  一条河流就是一段历史,而一朵浪花,就是一段故事。我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倾听着潮声,思索着这句话的含义。

  倾听潮声,一缕叹息。当年曹操率军来到这天堑,该是何等意气风发?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友,而今安在哉?潮声不曾告诉我答案。是否,我所站之处不是当年曹操旌旗蔽空而来铩羽而归的地方,这里的山水不曾听闻?是否,这里的山水姓了吴,不姓魏,潮声不愿谈及这种话题?可一世雄才的曹操,毕竟被挫败了。潮声依旧。一只白鹭嘶鸣了一声,如一缕叹息,从我头顶飞过,飞向遥远的天际。

  倾听潮声,晴风万里。千古文章,百代风流,两岸的山,如果不姓吴,那就应姓苏,苏轼的苏。我所站之处虽不是苏子所言的赤壁,但他一定与我见过这同一条江的水。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是苏子的诗文,是他诗文一样的传奇人生,是他的人生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那么,苏公,请抛开一肚子不合时宜,可否让我与你同驾一叶扁舟,再去游一次赤壁。然而,如霜的月色还没有升起。难道,这潮水竟不乐意我的同行?是不是我还没有放下太多?是了,只有真正地放下一切,才能登上扁舟,不至被潮水淹没。那么,请如水好风,如霜月色载着东坡独行吧。倾听潮声,愿苏公雅志莫相违。

  倾听潮声,一代风流。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是认认真真地和这潮水交流过的。那么,潮声,你是否能将当年嘹亮的号角、雄壮的歌声复述给世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当年的队伍留下的,只剩下博物馆里的纪念图片,但人们心中却记往了那永恒的瞬间。潮水汹涌,激动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一定,它记住了这段故事,这段故事一定感动过它,使血雨腥风变得平静。那么,请允许我读这样的诗,倾听潮声,昨日风云昨日魂。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年的人们在怒吼的江潮上架起了一道通途,如今,江潮声引领我眺望二桥、三桥……

  潮起潮落,潮退潮涨。

  远处太阳渐渐要落山了,群鸟从江上急掠而过,有的啼血嘶鸣,有的欢快兴奋。

  我站在这里听潮声。太阳终于从远处的地平线上消失。

  我离开大桥,但我想明日的朝阳一定会更美,潮声一定会更加雄壮。让我们今天好好地活,再让明天的过客来倾听今日的潮声。

  简评:此文以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倾听江潮为由头,思接千载,按时间顺序想到与江潮相关的曹操、苏轼等历史名人,想到摧毁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想到人民对长江的利用与建设,构思独特,脉络分明,对潮声的内涵挖掘比较丰富。

倾听潮声

  江苏省射阳中学301班 陈云峰

  去年到南通,我曾看过一次海潮。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是我在书中看过的一句诗。它的大气,就如我心中构思的涨潮之景一般,火车铁轨的撞击声,我心脏剧烈的跳动声,在我脑海里与即将看到的潮涨潮落声形成了共振。透过窗,看东方地平线的跳动的一根白线,我仿佛已看到了澎湃的海。

  终于到了,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我爬上了长江入海口的一座不高的山丘,遥望,祈盼。但此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丝毫没有想象中的波澜壮阔之景。问当地人才知,观潮,还得等二个小时。

  利用二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参观了张謇的故地,了解了他的一些故事,我的思绪飞到了兵荒马乱的时代。

  也许,正应了一句古话“时势造英雄”,在那个特定的时势中,他独擎一柱,撑起一方海天壮阔。一个状元,足以在读书人中掀起一阵巨澜,令人敬仰。而他,却并未沉醉在这个人生的小海潮中,而是迅速地褪去了一身功名,踏上了实业救斩道路,就如潮水,总有落潮的时候,他在人生之潮上涨的时候,果断地落了潮,悄然地准备着,准备着下一次更大的浪潮——工业化之潮。尽管这潮未能席卷整个中国,却震撼了整整一个时代。

  终于到了涨潮时。遥望远方,一方的白茫茫,翘首以待,心中便禁不住地想,海是如何掀起第一层面纱,接着第二层,第三层,最终形成漫天之势,扑面而来的?

  小时候,用一个大海螺掏空了肉,将耳朵贴在上面,听别人说那声音便是潮声。这说法的确让人信服。哗,哗的声音正是海浪一层高出一层的疯狂喊叫。沸腾了,如一锅开了的水迅速地流动。潮声似乎要挣脱海的喉咙,喊出个惊天动地的响雷……

  思绪仍在继续,却发现水已涨高了许多,浪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倒是远方一片波光粼粼,似在捧着一部厚重的历史,向人们倾诉一个故事。

  故事有始有终,永远是以平静的海开始,以平静的海结尾。而故事的内容,就在涨潮的过程中。潮起潮落,仿佛早已是定局,就如人生,愈开阔的心境,愈壮阔的海潮,才愈有席卷、扫平一切的强有力的气势。

  而历史,则将一个个起伏的潮淹没、忽略,不留一丝声响。

  简评:该文采用双线结构,以记叙到南通听潮的过程为经,以南通历史名人张謇掀起实业救国浪潮为纬,紧扣“潮声”的命意,将二者有机融为一体,使行文富有立体感。文章选材真实,情感真挚,纵横交错,中间插叙的海螺中听潮的文字,使行文灵活多变,既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又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猜想08高考作文题目

  今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情特别多,影响特别广,程度特别深,如南方大雪灾、圣火大传递、火车大碰撞、汶川大地震等,这些大事难事急事真让人担忧着急无奈。

  国家发生的重大事情除了让每一位同胞了解知晓外,还要特别向青年一代讲述清楚,让他们思考,让他们行动,让他们挑担。国家的未来需要靠年轻一代去建设和守卫,需要年轻一代的智慧和胆略,专业和创新,拼搏和耐劳。所以,作为选才的一种方法之一,高考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这种才华主要是为国所用为民所用。

  高考中的一篇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分值高难度大满分少。如果希望在作文方面获得好的成绩,除了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对国事家事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如果要写好作文,对作文的题目紧紧把握十分重要,不然容易走调偏离。猜想一下今年的高考题目,大致是否可以有以下三个:

  一是“肩膀的力量”;

  二是“亲人”;

  三是“转过我的脸”。

【作文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有一则广告词说“尺度把握人生”, 意思是无论对己、待人、处事,都应该把握好分寸。当然人生各异,尺度不一,究竟如何把握,并无统一的答案。

  请以“尺度”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此题审题没有难度,题引中给我们讲明了写作的主旨:“无论对己、待人、处事,都应该把握好分寸。”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进行写作。

  人生,是一门艺术,它最讲究的是对“度”的把握。尺度把握不准,有时可能会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局。但人生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才能写好作文。如拿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来说吧,这个尺度的把握就非常有讲究,近之一尺则嫌近,远之一尺则嫌远。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亲密距离,其范围在15厘米~44厘米之间;个人距离,其范围为46~122厘米;社交距离,其范围为1.2~3.7米;公众距离,其范围为3.7米以上。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由陌生到熟识,由相识到相知,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空间距离的缩短,人们心灵间的距离也在缩短,把握好距离的尺度,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然,此题又不限于写人生,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只要能把握好尺度,就能在生活中左右逢源。至于文体,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还可以写成散文。

  【评分标准】

  一类卷(59-65分),要求文体特征明显;立意深刻(在把握好尺度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能辩证地分析,说明为何要把握尺度,把握尺度的实质是守住为人的原则,怎样才能把握好尺度,把握尺度的好处可以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语言生动形象,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构思新颖;感情真挚等。(以上有一点突出者即可)

  二类卷(54-58分),要求审题准确,结构完整,文体合乎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三类卷(46-53分),审题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文体基本明显,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45分以下),文体特征不明,审题不准,结构欠完整(字数不足),语句不通顺。

  另外,改动标题扣2分,错别每个扣1分,不重复计,扣完5分为止。

【考场佳作】

  一、记叙类

  尺 度

  301班 杨 讷

  电视里正播着有关“非典”的新闻,说在广东已有多人被染上“非典”死亡。

  王妈正为这些人感到伤心时,电话铃响了。

  “喂,儿子啊,有什么事吗?”

  “妈,我明天就回来了。”

  “怎么好好地就回来了呢?”王妈不解。

  “没,没什么……”

  突然想起儿子打工的地方靠广东很近,王妈便问:“是不是你也染上‘非典’”了。

  “当……当然没有,只不过是发烧了,好了,明天你到村口接我吧,不要让……让别人知道。”

  挂了电话,想起儿子刚才的支支吾吾,又听到了电视里在说“染上‘非典’的主要症状有发烧,无力……”,她一下子呆了。莫非儿子真患上了“非典”,这可怎么办不成呢?脑子里突然想起了村口的那块碑。

  碑上刻有“公元227年,大战,村中壮丁都被抓走作战了,都染上了瘟疫,只有一人活了下来,并回到村庄……”

  第二天早上,王妈领着村民们在村口等着她的儿子,村口那条河的水静静的流着。

  儿子回来了,瘦了。他见到妈,刚要越过那条河。“别过来!”一个喊声让他停住了。

  王妈说:“儿啊,你当着大伙的面说清楚,你究竟有没有染上‘非典’?”感觉到儿子的犹豫不定,王妈说:“儿啊,对不起,妈不能让你回来,害了村民。”

  “妈,求求你了,让我回来吧,我不想一个人死在隔离房里,我死也要死在家里。”儿子跪了不来,这话撕裂了王妈的心和肺,可她不能心软啊。

  “儿啊,你看这石碑——”王妈指着石碑。只见石碑上面写道——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并回到了村庄,求村民和他的娘让他回去。村民们犹豫了,便让他进了村庄。没有几日,全村人都染上了瘟疫,相继死去——“儿啊,我不能这样做啊,妈已打了急救电话,马上就会有车来把你带去隔离了,没关系的,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绝对会医好你的,就算你真的去了,我会随你一起去的。啊!”

  救护车来了,带走了她的儿子,也带走了她的心。儿子临走前那一声响彻天地的“妈——”还在她耳朵里回响着。

  王妈靠着石碑,任凭不知何时下的雨打在她的脸上,身上,甚至是心里……

  雨,是上帝的眼泪,他是被这伟大母亲在亲情尺度和大义尺度上做出的抉择而感动了吧。

  村口的那条河仍在流淌着,它见证了17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也看到了这位母亲在两个尺度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简评:

  此文虽然是虚构,但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作者抓住“非典”那个典型的环境,选取王妈拒绝染上非典病毒的儿子进村这个典型事件,围绕她在爱子与爱村民的尺度前面临艰难选择的细节,刻画出王妈的舍小爱成大爱的高风亮节。此文在记叙中善用“道具”,文中的石碑前后出现,第一次引出下文,造成悬念,第二次照应上文,有力地衬托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卒章用河流作道具,以河流见证的不同结果含蓄地揭示主题,耐人寻味。不足处是叙述的严密性还待加强,如最后王妈的话中隔着河看石碑上的字,要多大的石碑多大的字才能看得清?“现代科技发达,绝对会医好你的”语言不太得体,也不合事理,请注意修改。

二、散文类

  尺 度

  301班 陈志远

  曾经有一只小燕子,本事通天,飞遍整个中国,于是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学识深浅,几乎所有人都了解了一部琼瑶的小说,一部被无数人视若经典,疯狂迷恋的《还珠格格》。

  故事的原型取材于乾隆年间的传说。琼瑶以极其浪漫的笔调与夸张的构思向读者与观众展示了现代爱情的复古模样。再加上电视剧里演员赏惟妙惟肖的表演与音乐人灵感突现的创作,整部电视作品融合了作者的原创思想与电视人的艺术头脑,获得了空前高的收视率,着实称得上是一个值得永久敬奉的经典。

  电视剧很长,却远远无法满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观众的胃口,于是颇有商业头脑的导演与演员们再度聚首,赶拍了《还珠格格续》。由于观众心中憋闷已久,此剧刚一播出,便借着上部的余热,大红一把。皇室成员是被追杀还是被寻回的悬念彻头彻尾揪住观众的心。终于,收视率再度狂高。

  至此,大家都满足了。观众看到了圆满的爱情团圆,电视制作者收到了观众满意的笑脸,演员们凭借出色的演技与超高的人气从此走红。

  这本应该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皆大欢喜。可有些人仍不收手,重整戏班,拍摄了新作,于是《还珠格格第三部》伴随着关于“止废”的议论应运而生。

  结果,滥拍的第三部《还珠格格》完全失去了前两部的韵味,搞得太过离奇。原来纯粹的清宫疑云突然飘过国界,跑到外国去了。于是又是一场追杀打斗,动作雷同,只是换了地点。

  事情既然发生,而且不甚成功,我们就应想想原因。归根结蒂,还是在尺度的把握上出了问题。聪明人应该把握好尺度,见好就收,这样在人们脑中留下的只有美好,别见其他。可有人偏不,贪婪地动手,最终只让观众倒了胃口,大师琼瑶也坏了名声。

  雪下了,人们说很美,白雪皑皑,令人陶醉,可一旦《还珠》一样失了尺度,便成了灾,人人厌恶,人人畏惧。

  由此回归影视本身,原著的好看,续集精彩,可再续下去,就好像“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一样,难于登天了。

  可观众在此说话何用?那就奉劝一句:别看续集!

  简评: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美文。作者从前些年热播的《还珠格格》说起,接着又讲了它一续再续的不同结果,侃侃道来,从正反对比角度阐述了文艺创作中尺度把握的重要性——把握好了可以达到既满足观众味口,又提高收视率,还捧红演员、导演、作者的三赢效果;把握不好,则倒了观众胃口,也让作者、演员等声誉扫地。作者突破单纯写人生的套路,从艺术角度说事理,蹊径独辟,具有新意。不足之处是没涉及到人生,且论说时强调“聪明人应该把握尺度,见好就收”立意欠深刻。

三、议论类

  尺 度

  302班 于红慧

  心是天平是衡量心灵的尺度,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问题上崭露头角,在渑池会上辉煌,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凤凰”的转变,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满,“相如素*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吾见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引起了相如门客的不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君同列,廉颇宣恶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此宽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赵国的辉煌,若不是蔺相如宽容地对待廉颇,与他成为刎颈之交,若不是蔺相如大度地处事,怎能够成就赵国的辉煌?正是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处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松下电器的总裁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严格要求员工的人,哪怕你接电话的姿态不对,也会引来松下的呵斥。可有一次,松下手下的一位部长却因工作失职,致使工作发生火灾,公司损失重大,而正当这位部长为赔偿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下的电话到了。他没有向他索赔,而是让他继续在厂里做下去。松下说:“对待一个人要把握好尺度,他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自省。再责怪于他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令松下很满意。那位部长办事尽心尽力,再也没有出过差错,志了松下的一位得力助手。松下把握住了待人的尺度,才没有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

  由此可见,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

  让心灵的天平平衡,尺度是必要的。

  简评:

  此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作者开头提出“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的中心论点,然后举蔺相如、松下幸助之二个例子对论点进行证明,得出“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的结论,最后呼吁把握好尺度,让心的天平平衡。论证层次分明,首尾连贯。不足者,所用事例陈旧,没有新意,且记叙成分较多,似在展示自己的背书功夫,在议论说理方面反而显得单薄。

  (责任编辑:苏婧)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